摘要:23日发布的中纪委全会公报指出,今年要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并开展抽查核实工作。 |
财产公示尚未成熟 可择谎报官员起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讲话一出,不少学者、网友都呼吁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让权力公开透明。
香港《大公报》引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的话说,官员财产公示现在确实存在条件不成熟的问题,但总要做,不能拖。官员财产公示可从省部级高官开始,或由中纪委对虚假申报的官员先行公示,形成震慑力。
“在中纪委的座谈会上,我讲到财产公示的问题,王岐山书记既没有否定,也没有回应。”姜明安认为,现在有一些领导人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但又担心引发社会问题。
“座谈会上我提出的另一个建议是,把虚假申报的官员财产先公布出来。”姜明安说,每年官员们都要向中纪委申报房产、收入,中纪委可以进行核查,谁谎报虚报,就先把他的财产公布。对这批官员,民众可以进一步参与监督。“这样打击面不会太大,但会对官员们形成很大的震慑力,不敢谎报。”
“体制外”监督 引人注目
中国第十八届中纪委二次会议特别强调,纪检部门要接受来自党组织、人民群众和舆论的监督。这说明,今后中共纪检部门将与其他党政部门一样,共同接受来自“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监督。
香港《文汇报》指出,纪委官员素有“党内包公”之称,承担着党内监督, 即“体制内”监督的关键角色。“包公”若贪,孰能不贪?此次掌管“包公”的中纪委给自己戴上三项监督的“紧箍咒”,显示出习近平和新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壮士断腕”般的反腐决心和力度,让人拍手称快,令人眼前一亮。
王岐山反覆强调,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他在此次全会上再次声明,要“自觉接受党组织、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这有力显示中共高层决心在健全党内监督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党外监督,即“体制外”社会监督的效能。有理由相信,长期形同虚设的舆论监督也将发挥更大作用,网络等新媒体将充当反贪治腐的利器。
《欧洲时报》指出,近期对于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揣测解读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某种“变革”的状态,执政阶层与知识精英中弥漫着怀疑与警惕,在何时变革、由谁变革、如何变革这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上趋向分化。在这一敏感时期,中共高层释放出以反腐为改革突破口的信号,无疑能够起到稳定人心、凝聚共识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