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旅游華商IP電視紙媒滾動
2015-02-11 10:40: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②家鄉建設無時不在的身影
向上望是峭壁,向下看是深谷。而記者所乘坐的汽車就在這貼著崖壁的盤山公路上“十八彎”地走下去,看盡無數個“峰回路轉”與“柳暗花明又一村”。
湖嶺,位於瑞安的西部山區,電視劇《溫州一家人》裡主人公生活的古樹村就在這裡,事實上,瑞安數以萬計的華僑也正是從這裡走出。山區人多地少的現實與交通不便的狀態讓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漂洋過海謀生。如今他們成就一番事業之時,回饋、建設家鄉成為他們共同的選擇。
桂峰社區和楓嶺社區位於瑞安西部山區,這裡80%的人口在海外謀生,是當地典型的華僑社區。這裡的每一段路,每一座橋、每一所學校、衛生院甚至自來水、衛生間排污系統等公益項目,無不凝結著僑胞的心血。
車輛繼續盤旋在山路上。不遠處就是被一條溝壑阻隔的兩座山。曾經,這道狹長的溝壑讓多少人繞道盤旋,日夜兼程地趕路。現在,不論是風雨交加還是碧空如洗,都有一座“慶局橋”安靜地“臥”在這裡,讓往來的人們輕鬆跨越“屏障”,更快地到達目的地,也能更早地回家。
就像這座橋一樣,它的出資者荷蘭籍華人朱慶局也是一個低調卻熱心公益的人。從修橋造路到建設學校、醫院,還包括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場館設施,朱慶局都慷慨出資,支援祖國及家鄉建設。而他的個人生活卻極為簡朴,一雙拖鞋縫縫補補穿了8年,最終隻能用鋼絲把鞋面吊住。現在這雙拖鞋仍被主人所收藏,時不時還拿出來“憶苦思甜”。
其實,很多華僑華人也像朱慶局一樣,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為家鄉的發展作貢獻。早在1982年,朱慶局得知村裡要修路后就立即向國內匯來3000荷蘭盾,而這在當時是他整整4個月的薪水。
從潘成南等早期瑞安華僑每月5美元捐款支援國內抗日、高價購買流落海外的文物古籍,到潘世錦、詹楊毅等一批當代華僑捐資百萬元人民幣支持家鄉“美麗僑鄉”建設與助困幫扶、醫療保險等項目,以及歐安大樓、華僑飯店等第一批舊城改造項目的投入,瑞安的發展離不開僑胞們的熱心支持。
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瑞安接受僑胞善款累計達1.5億元以上。其中不少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便有數萬乃至數十萬的捐款。而彼時瑞安一名普通職工的月均收入僅為數十元。近30座橋梁、100多條公路、20來座電影院等文化活動場所,這些都來自僑胞們的慷慨援助。
除了“慈善”類的捐助,近年來不少華僑也開始變“輸血”為“造血”,紛紛在家鄉投資辦實業,發展經濟,出現了瑞立集團、光裕集團、安陽高級中學等一批僑資企業和民辦學校。
在旅游業方面,由旅意華僑程德育三兄弟投資2500萬元開發建設的高樓“風暴山谷”水上樂園一期工程已經啟動,在炎炎夏日為瑞安市民帶去清涼﹔由旅西華僑周岩凱先生投資的高樓樂水休閑養生度假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當中。
數據顯示,1978年后僑胞在瑞安投資創辦企業達219家,投資額達80多億元人民幣,數量和投資額均佔瑞安合資企業的80%以上,成為促進瑞安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