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8 09:54:00|來源:人民網|字號:
“《中國環境地理學》首發式暨傳統地理學術研討會”於2014年11月23日至26日在深圳舉辦。 著名學者、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首屆中國周易研究會會長唐明邦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孫晶,中央編譯出版社副編審、資深出版人鄧永標,中國專業人才庫全國易學考評管理中心主任韓毅,全國易學專業人才考評專家委員、《中國環境地理學》編著練力華等知名專家學者出席大會並作了發言。來自全國各地150多位傳統環境地理專家參加了這次大會。
這是一次成功的學術交流性質的文化盛會。現年91歲的著名學者唐明邦教授在講話中說:“《中國環境地理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新面貌出現的新著作,它是區別於現代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之外的傳統地理學。它源遠流長,面貌一新,肯定會廣受青睞。”他認為,此書的面世,是傳統建筑環境學的一個裡程碑。改革開放以后,特別近二十年,從事傳統環境地理學研究與應用的專業人士,在全國少說也有幾百萬,但至今尚無一種內容全面、立論公允的傳統環境地理學教材。於是,從2010年起,唐老就向練力華同志提出了這個任務,要求他們撰寫一部傳統環境地理學教材。他認為,這本書有三個特點。一是從構建傳統建筑環境學的新范式入手,起點高。二是傳統環境地理學的經、史、理、術齊備,體系全。三是書中有諸多新見解。他說,“前幾年,我曾請教過多人,環境地理學的定義如何?其核心價值何在?很難得到滿意的答案。而今該書已作了明確回答:即環境地理學是研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基本規律,選擇和營造生氣,為各式建筑物選址、定向和布局提供最佳方案的學問和技術,其核心價值在於促成天人統一,一語道破歷代地理先賢的心聲。同時點明地理學是一門融合多種學術,具有交叉學科屬性的特征”。
他希望學者們從學術思想著眼,希望對環境地理學的定義問題,核心價值問題,哲學基礎理論問題,操作規程綱要問題等,深入開展百家爭鳴,大大活躍這一園地的生動氣氛。並希望《中國環境地理學》能夠成為目前尚屬草根文化的地理術進入高雅學術殿堂的一塊敲門磚,或使草根文化晉升為精英文化的第一座橋梁。
唐明邦教授還為《中國環境地理學》的發展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希望此書的編著群體,還應進一步群策群力,更上一層樓,對此書作深入細微的研究,要自視為初稿,敢於自我否定,對之千錘百煉,使之“死去活來”,直到爐火純青才罷休。須知任何學術的發展都有一個否定之否定、螺旋前進的過程。二是建議大家著手於編寫兩套配套叢書。即《歷代環境地理要籍導讀叢書》,《環境地理學先賢評傳叢書》,作為試驗,取得經驗后再行擴大。他希望易界同仁加強團結,同舟共濟,發揚費孝通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風格,和諧共處,和諧發展。
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孫晶說,“《中國環境地理學》一書的出版,是中國易學界的一件幸事。中國傳統環境地理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它的一些基本理論源自於古老的《易經》。易經是我國儒家文化的源頭活水,幾千年來綿延不斷,它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暨國際儒聯第五屆會員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對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治國方略的根本,作出了內容廣泛的分析”。習總書記說,“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隻有?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習總書記還告誡我們,“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我們國際易聯一直堅持用科學思想和人文理念,來運用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易學思想。《中國環境地理學》一書也秉承此意,把古老的風水學與現代科學理念結合起來,創新理念,創新方法,作出創新與突破,開出了一個創新的新局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繼承與發展。
環境 地理 召開 討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