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7 15:39:00|來源:海外網|字號:
要說最近最火的電影,我想不是《心花怒放》而是《黃金時代》,它不僅佔據了文化版,還佔據了金融版、IT版。而今天,更進入了《人民日報》版面,出現在習大大“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話題裡。
人民日報記者張賀在“通稿之外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還講了?”一文中說,習大大愛看電影也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在座談會上,他竟然談起了正在上映的電影《黃金時代》。當然是借題發揮,沒說電影的具體內容,而是說五四以后在新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一大批燦若星河的大師,留下了文藝精品。
這話相當於肯定了《黃金時代》的藝術價值。習大大喜愛傳統文化、國學功底深厚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作為文藝大片,《黃金時代》的粉絲中顯然多了個重量級的粉絲。習大大的“文藝不能當市場奴隸”的講話精神,也讓近期對《黃金時代》票房如火如“屠”的探討、質疑告一段落——電影作為藝術,要有的是文化價值,體現民族情懷,票房不能是唯一衡量標准。
從這個角度而言,《黃金時代》顯然是贏了。許鞍華與編劇團隊的咬文嚼字獲得了肯定,超豪華的巨星加盟陣容也不僅僅是看票房,從導演到編劇到演員,電影人的藝術情懷都被肯定了。
那麼,《黃金時代》所開啟的影視消費金融“大片”中,中影集團、百度、中信信托三大角色,是否也一樣收獲了各自的掌聲呢?不妨來看看。
首先是中影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影公司,文化企業30強,中影集團是中國大陸唯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作為最核心的電影運營機構,中影不僅僅是個商業化機構,更承載了中國影視文化的傳播責任,也就是藝術的社會效應。這就不難解釋,為何中影既推《中國合伙人》、《讓子彈飛》、《致青春》、《赤壁》這樣的商業電影,也推《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以及《黃金時代》這樣的歷史題材片,而這類型的文藝片,票房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價值與口碑——所謂“可留給后人評說”才是成功,從這點看,《黃金時代》是中影的一次成功試水,開創的意義大於票房。
其次是百度。在互聯網金融與影視快速融合、BAT征戰影視市場的今天,“百發有戲”的橫空出世顯然是百度一次“蓄謀已久”的成果。百付寶總經理章政華今年3月份就表態會在影視領域有所開創,畢竟擁有愛奇藝、百度視頻、百度糯米等豐富的影視、票務資源的百度,進軍“影視金融”是水到渠成的事。
最終出爐的“百發有戲”給了專業市場一個不一樣的驚喜。與阿裡的“影視眾籌”不一樣的是,“百發有戲”主打的是“消費金融”概念——這不僅是規避了當下眾籌諸多的“打擦邊球”、碰紅線的做法,還引入了最具特權屬性的“雙重信托”模式給廣大網民,雖然游戲規則繁復,但“消費+金融”的架構設計卻獲得了金融業內的口碑,也獲得了中影集團等影視大佬的青睞。據說,中影集團、中信信托跟百度的合作那是“戰略的”、甚至可能是“排他的”,絕非一錘子買賣,而是大佬間的聯姻,據說合作的影片都排成大隊了。按章政華的話說,百發有戲前期是在“修高速路”,路修好了,通車運貨的就不是問題了。
在《黃金時代》票房壓力等所帶來的話題中,“百發有戲”一直是核心。專家們關注產品創新,廣大網民則關注的是自己的8%預期權益能否兌現。一個“2億元以下票房,預期權益都是8%”,又成了百度“百發”的活廣告,這也給了電影出品方很多的靈感,跟百度合作,不僅能獲得互聯網金融的特權屬性,還能獲得空前的關注度,是“金融+宣傳”雙保險,不僅是大片的滋養溫床,更是一些小成本電影、小眾電影可依賴的搖籃。
所以有人說,“百發有戲”才是最大的贏家,《黃金時代》為百度的影視金融開啟了黃金時代。
再來看看中信信托。這是國內信托的領軍企業。相較於前幾年,當下的信托行業並不景氣,以往主要聚焦“有錢人”的方式,在互聯網金融的浪潮裡也顯得格格不入,如何創新地融入潮流是當務之急。中信信托此前在業內就以大膽的產品創新文明,“百發有戲”之前,它就完成了“消費信托”與旅游產品的結合實驗,這次運用於人氣最旺盛的影視領域,可以說中信信托獲得了空前的關注,也讓自己的產品從高端到“遙不可及”,完成了“親民”的過程,還成功地融入到互聯網金融的先鋒軍中,不可謂收獲不大。
因此,目前市場上為《黃金時代》票房擔憂,並進而擔心到百發有戲、中信信托的言論,其實大可不必,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為收益擔憂的心也大可放回肚子裡,價值連城的權益回報,對於三個行業大佬而言,那還真不是事兒。說到底了,百發有戲就是一個三主角同台唱戲,三方共贏的大戲,沒有輸家。
百發 有戲 黃金 時代 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