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國教師的漢語研究路:從耍酷到真酷
2013年04月22日10:44來源:新華網字號:

| 摘要:讓法國人葛妮沒有想到的是,上世紀70年代自己為了“耍酷”而學習的中文,30年后卻讓她在中國真的“很酷”。 |
新華網4月22日電 讓法國人葛妮沒有想到的是,上世紀70年代自己為了“耍酷”而學習的中文,30年后卻讓她在中國真的“很酷”。
作為對外漢語的“洋專家”,葛妮略有得意地介紹自己,“在法國我是中文老師,而在中國我又是法語老師。”
精通中文和法語的葛妮現定居北京。但她常常需要往返於中法兩國,給中國學生講授法語的同時,還為法國中文老師進行培訓。隨著中法兩國間學習彼此語言人數的增加,葛妮格外受歡迎。
“在法國,很多中學都開設了中文課程,學習中文的中學生有兩萬多人。”葛妮說。
回想自己初學中文的上世紀70年代,葛妮覺得中國今非昔比。“那個時候法國沒有人學中文,大家都在學習英語和西班牙語。”
“學了中文,便逐漸愛上了中國。”深邃博大的中國文化像磁鐵一樣吸引了葛妮。令她覺得幸運的是,逐漸開放的中國給了她學以致用的機會。上世紀90年代,她踏上中國土地,開始專注於中法語言教學的研究。
葛妮親歷了中文從曾經的“冷門”變得“吃香”,她自己也從中受益。“中國的開放給了我機會,而如今中國的經濟發展將帶給世界更多機會。”葛妮說。
十幾年來,她的學生越來越多,這讓她深切感受到,中國成就了她對中法語言教學的理想,而現在,她正用自己的力量承載著更多人的夢想。葛妮說,近些年,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外國人將中國看成一個充滿機會的國家,她總能聽到年輕人說“必須去中國,那裡機會更多”。
“對於那些懷揣夢想的年輕人,語言是橋梁。”葛妮很榮幸自己成為那個必不可少的“搭橋人”。同時,她也坦言,人們基於對機會的渴望來到中國,卻對中國文化缺少了解。
一次為法國技術工人做翻譯的經歷令葛妮印像深刻。她發現,那些第一次到中國的外國人因為文化生活方面的差異,對中國人產生很多誤解,而在合作中出現不快。
“合作基於理解。”從那一起,葛妮對於自己從事的工作有了新認識,“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消除中法文化上的分歧和誤解。因為隻有了解中國,才能融入中國。”
中國正在發展成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國家。“中國接納了很多外國人,而中國人如今也有更多機會走出去。這是中國與世界接軌、讓世界了解中國最好時機。”
拋開教育事業的大理想,葛妮說,自己的中國夢和中國人一樣:關心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她說:“因為我生活在這裡,這些與我息息相關。”(符曉波 苑蘇文)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