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外生活十余年的馬來西亞華裔莫蕢源一家,陪伴女兒自費來華參加“中華經典誦讀和書法大賽馬來西亞獲獎學生冬令營”。 |
馬來西亞華裔莫蕢源一家
在北京華文學院見到馬來西亞華裔莫蕢源一家,已是“中華經典誦讀和書法大賽馬來西亞獲獎學生冬令營”的最后一天。數十名華裔家長自費出游、倒公休,隻為陪伴參加冬令營的孩子左右。莫蕢源夫婦無疑是其中的代表。
“有時間,希望能夠多陪家人。”談起即將到來的2013年,莫蕢源說出了自己簡單卻又不易實現的願望。此刻,坐在先生身旁的莫太太正捧著女兒莫韻霓的獲獎証書,微笑默許。
十年兩地分居 華裔親子家庭和睦融融
早在1918年,莫蕢源的祖父便移民馬來西亞。為討生計,當時的移民多是從最苦最累的勞工做起,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近一個世紀后的今天,莫蕢源則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測評師。
由於建筑行業的工作性質,莫蕢源與家人聚少離多的異地生活已有10年之久。今年8月,隨著工作地遷往吉隆坡,他隻有每個周末才能與家人相聚一次。
1995年,莫蕢源的妻子謝坤妤在工作中結識丈夫,面對兩地分居,她選擇了支持丈夫的事業。謝坤妤辭職做起了家庭主婦,負責兩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起居,在她看來,照顧孩子不能等,這個擔子必須由她擔起來。這一擔,就是十幾年。
每逢節假日,莫蕢源一家的行程都會是“滿滿的”,他們常帶著孩子野外郊游,爬山捕魚。接觸大自然,學習冒險。每個月都會前往新村拜訪祖父祖母,盡管每次都要開車幾個小時才能到達,行程疲乏,他們卻一直堅持如此,希望以身作則讓孩子理解孝的含義,學會與長輩的相處之道。
談起子女教育,謝坤妤也有她的親子秘笈,“我不太贊同‘虎媽教育’,更傾向於和孩子做朋友,我希望孩子們是快樂學習而非被動學習。溝通是一劑良藥,但是要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溝通。”
與孩子在一起的生活讓謝坤妤對兒童心理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平日裡她總愛在網絡上查找資料,閱讀相關書籍。她笑稱等孩子們長大后,希望自己再去做一回學生,好好學一學兒童心理。
根在中國 海外巧過傳統節日
2007年,莫蕢源攜家人回到廣西北流,他稱此行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尋根之旅”。在廣西,莫蕢源看到了祖父的出生地,聽著熟悉的鄉音,終於知道了自己來自哪裡。那種感動令他至今難忘。
現如今,莫蕢源最常看的報紙還是《星洲日報》、《中國報》等華文報刊,他和妻子參加華人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並堅持讓女兒和兒子就讀華小。在他看來,雖然在小學僅是六年的華文教育時間,卻會給孩子說中文提供非常大的幫助,能受益終生。
在馬來西亞,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常被華裔稱為四大傳統節日,除了春節有法定假期外,其他節日並沒有特殊的假期。
莫蕢源告訴記者,雖然沒有假期,但馬來西亞華人學會了巧妙安排:如果節日恰好在周末就會當天慶祝,如果節日不在周末他們就會提前個三五天,趕在前一個周末“過節”。
“我們家也不例外,無論如何一定會過節,而且一定會保持傳統習俗,大人們借這個機會和家人團圓,小孩子們則很期待穿新衣,拿壓歲錢。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根在中國,不能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