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晨六點,剛吃完早餐,江典潤老人就跨出勤耕村一座四層小樓的大門,緩步向上岐管理區中心集市附近的公園走去。78歲高齡的江老先生,一頭白發,面色紅潤,身板十分硬朗,但老伴總是不忘念叨著要他帶上拐杖。 |
早晨六點,剛吃完早餐,江典潤老人就跨出勤耕村一座四層小樓的大門,緩步向上岐管理區中心集市附近的公園走去。78歲高齡的江老先生,一頭白發,面色紅潤,身板十分硬朗,但老伴總是不忘念叨著要他帶上拐杖。因為,他一會兒要去的(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鰲山公園,必經一段四五十級的登山台階。
鰲山,也稱鰲嶼,是古琅岐七嶼之一。鰲山公園依山勢而建,是附近村民們日常健身、休閑的主要場所。不過,江典潤老人上公園則另有“例行公事”。他是這個公園的捐資人之一,也是義務管理員,幾乎每日必到,安排人給花草林木修剪除虫,或是看看哪些場地設施需要維修清理。
江典潤是一位移居美國的老華僑。原先,他與老伴跟隨著6個子女及孫輩、曾孫輩長年生活在美國。這些年,年事已高的老兩口儼然成了海島上的常住村民。“以前是兩三年回來一次。”江老先生說,自己現在是隔兩三年,才到大洋彼岸與兒孫們團聚數月。
“回饋鄉梓,義不容辭!”江老先生熱心公益事業在鄉鄰中有口皆碑。1995年建成的鰲山公園除了政府投入外,村民們特別是海外僑親也集資百萬元,完善相關設施。早先公園周圍的道路狹窄難行,聽說村裡打算修建環山路時,江典潤老人帶動全家人一起捐出了20多萬元。
讓鄉親們更為稱道的是,除了捐款出錢,年逾古稀的江老先生還憑借從事過基建工作的一技之長,發揮余熱。“當初環山路的設計規劃、公園裡小圖書館的修建,他都沒少操心、出主意。”村民對江老先生充滿感激之情。
“年紀大了,就想著葉落歸根。”從家門口到鰲山公園,江老先生一路上總能遇到不少族親鄉鄰,相互間打個招呼問聲好,“大家常來常往,很熱鬧,充滿人情味。”在江老先生看來,鄉音鄉情讓人倍感溫馨,而氣勢恢宏的江氏宗祠則令他十分自豪。
位於鰲山公園北麓的江氏宗祠“濟陽堂”,門樓高峻,雕梁畫棟,流金溢彩,是福州十邑名祠之一。宗祠理事會的常務理事江敬仁介紹說,上岐江氏的先祖便是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傳“夢筆生花”“江淹才盡”的江淹,因此,廳堂上才懸有“醴陵侯”牌匾,並刻有“夢筆堂”字樣。
大廳內立著數十根青石柱,鐫刻的20多副楹聯,不乏名家墨寶,有清末御賜翰林江國棟、民國陸軍上將林之夏、民國海軍上將薩鎮冰等手筆,其中,還有台灣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題寫的“濟濟多士展才奔兩岸,陽陽大器開泰照一家”。
對於大廳居中高懸的“十代同堂”紅匾,江敬仁解釋說,指同族長幼可見的輩分已有十代之差。每年正月十五,當年新增人丁的族人不論男女,都會向祠堂“報戶口”寫入族譜。“即使是在海外出生的,也會通過在家鄉的親人報到。”江敬仁告訴記者,目前琅岐江氏后裔1.5萬余人,近三分之一移居國外,其中以赴美居多。
水有源,樹有根。濟陽堂所處的八一七街,也被稱為“宗祠一條街”,不到500米的范圍內,就匯聚了琅岐“朱、董、江、陳”四大宗祠。這些古意盎然的建筑群不僅表達著后人對先祖的緬懷,也成為一種情感紐帶,為僑力僑資回饋家鄉建設搭建起良好平台。
據了解,琅岐現有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約2.5萬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日本、歐洲諸國和港澳台等45個國家和地區。愛國戀鄉的情懷,同根並茂的心願,激發著這些華僑華人為琅岐的公益事業慷慨解囊,鼎力相助。捐資建橋修路、資助在讀貧困學生、改善中小學硬件設施、修繕老人活動中心、為公共健身場所配備音響……他們已成為琅岐經濟騰飛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