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真女士在5月3日投票日當天與志願者們在倫敦華埠拉票。
剛剛結束的“五·三”地方議會選舉中,有這樣一群華人留學生,他們背景相近,年齡相仿,或出於專業興趣,或希望融入社會,或持有相似政治理念,積極加入到助選的志願者團隊。他們跟隨助選隊伍,挨家挨戶派送宣傳單,聲嘶力竭在華埠吶喊,相互鼓舞,為這次選舉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參加本次大倫敦地區議會選舉的唯一華人候選人杜淑真女士,這樣評價華人青年學生志願者:“他們朝氣蓬勃,才華橫溢,關注政治,他們本身就是最值得關注的群體。未來的世界是他們的,我們會竭盡全力幫助他們實現理想,參與政治。”本期《英中時報》邀請了這些年輕人,分享他們參與助選的獨特經歷和感悟。
為什麼當志願者?
目前在倫敦大學學院攻讀經濟學碩士 學位的李億告訴《英中時報》,“來英國之前,我經歷過規模最大的選舉就是班級選舉。如今在倫敦求學,有著各種各樣的機會接觸英國社會。我很想了解在英國,一個推動人類民主法治歷史的國家,他們的選舉文化是怎樣的,選舉前如何和選民溝通。”
GCU 倫敦分校時尚營銷專業的研究生Amberose,在今年3月上議院華人議員韋鳴恩勛爵在國會舉行的留學生座談會上,初識了杜淑真。杜淑真親切與她交談,Amberose感到不知所措,因為自己不過是個普通的學生。杜淑真一直認真聆聽每個留學生的發言,記錄要點。回家后,Amberose上網了解於華人自民黨及杜淑真后,很贊同自民黨的政治理念,於是報名為她助選。
來自曼徹斯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在讀博士生侯佳奇,本科和碩士研究公共行政學和政治學,對西方的民主選舉制度和實踐一直有所觀察。他說,“作為研究英國華人社會變革的留英學生,我希望通過志願者活動,更直接、深入地了解華人參政的情況。 ”
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李艾斯(@貓兒在英國)也持著同樣的期待,她希望進一步了解英國的選舉程序及相關活動,為華人參政議政盡一份力。
和政選『親密接觸』
還未走出校園的留學生們多是初次接觸政選。他們怎樣看待這種如新鮮氧氣般的民主選舉?
李億在幾位英國同學邀請下,參加了鮑裡斯競選大倫敦市長的志願者活動。坐著助選團隊租來的二手大巴,志願者和當地議員一起拜訪選民,宣傳鮑裡斯的主張,詢問選民反饋,特別是對四年來鮑裡斯執掌倫敦的意見。
“鮑裡斯騎車和我們匯合后,和我們一起坐大巴在市中心轉。他毫無架子,和我們談笑風生,沒有安檢,更沒有特勤或門票。我問他是否還騎車上班,他很自豪地說每天都堅持”,李億說,“在參加助選的過程中,你可以充分感受到倫敦這座城市的友好和包容。無論種族,信仰,國籍的人在一起融洽地工作和交流。我為倫敦感到自豪!”
作為杜淑真團隊的志願者,在不同的選區辦公室和其他志願者分裝信封和貼地址,投遞信件,上門拜訪選民,貼海報是Amberose的任務。一次參加華人社團的晚宴,有位印尼華僑說起他年輕時的遭遇,當時華人在印尼沒有地位,連說漢語都會入獄,他被迫來英謀生。后來印尼經濟衰落,而中國日益強大,於是印尼又開始希望華人回來,鼓勵華人用中文交流,甚至把春節設為法定節日。
Amberose在日記中寫道:“幾十年前華人們不被重視,被欺凌。現在中國崛起,華人的力量變得不可小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不是一句簡單的話,而是飽含了力度和希望的警句。我們如此勤奮地苦學是為了什麼?為了溫飽和自信,為了夢和理想,為了自己的未來,也為了中華的崛起!”
侯佳奇參加了5月2日、3日的志願者工作。第一天中午主要在倫敦華埠為杜淑真拉票,向路人散發給選民的信和宣傳單,向當地華人介紹如何投票,鼓勵他們讓手中的選票發揮作用。下午直到深夜,他都在Richmond Park附近挨家挨戶地派送宣傳信和宣傳單。
“杜淑真完全不像我們傳統印象中政客的形象。她對待我們每一個志願者都非常親切友善,沒一點居高臨下的感覺。第一天晚上,更是在她自己家用豐盛的晚餐招待志願者。我相信也正是由於她的個性,才會得到如此多人的幫助。 ”侯佳奇說。
未來『任重道遠 』
又『充滿希望』
將來的天下是年輕人的天下,對未來華人參政的前景,侯佳奇預測,將是“困難與希望並存”。
“我是志願團隊裡唯一的華裔,唯一的黃種人”,李億說,“我拜訪的選民也沒有一個華裔,而是英國人、非洲裔和印度裔選民。這有英國政治制度文化的原因,也有華人自身的原因。華人留學生在PSW取消后,很多學業結束就回國,對當地的政治文化了解和參與度極為有限。留在英國的華人大多從事商業,飲食和教育,對政治消極回避。”
“華人不是不擅長政治,華人社會近現代也有李光耀和蔣經國這等政治家,美國也出現了華人部長,大使,州長和市長。文化的磨合需要時間,華人需要大膽向世界、向英國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展示自己的政治智慧和謀略,爭取合理的權力,贏得世人的尊重。”
卡迪夫大學傳媒與文化研究學院的在讀博士生張鑫認為,政治參與,不僅僅是指參與競選,還包括政治教育。華人的政治教育就是要讓華人知道,他們手上的選票是可以將他們的需求,他們的聲音傳達到社群以外的主流社會的橋梁。如果華人轉變政治沉默的特點,集體發聲,那也將更多地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
研究方向為“中國崛起下英國華人文化認同的變化”的侯佳奇覺得,華人參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提高華人在英國各政黨中的地位。在英華人居住分散,相互之間又缺少聯系,往往不能形成合力來影響主流社會。英國華人可以學習美國華人的“百人會”的模式,將華人精英聯合起來,共同發聲,提高華人在英國主流社會的形象與地位。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毫不關心政治的青年,怎能算得上一個真正的青年? 雖然這次參與助選的青年志願者大部分為華人留學生,沒有投票權。但正如張鑫所說,“義工的身份是他們參與政治的伊始。”這群朝氣蓬勃、揮斥方遒的青年學生,正是英國華人參政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