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電 當選國會議員、市長,出任部長、駐外大使……一向被認為“政治冷感”的歐洲、非洲地區華人,近年來正在告別“沉默族裔”的刻板形象。作為當地華僑華人“成功故事”縮影的參政人士,已然成為一支新興的力量,並初試“啼聲”,不斷刷新著參政記錄和版圖。
近年來,隨著祖(籍)國與住在國聯系的日益密切以及自身經濟地位逐漸提高,歐非地區新生代華人的參政意識普遍覺醒。他們在自覺加快融入主流社會的同時,參政風氣日趨濃厚。無論是在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還是南非、尼日利亞等非洲地區,華人市長、華人議員等不斷涌現,華人從政高潮迭起,正在改變住在國華人的公共形象,亦使曾經失語的海外華人不再是“沉默的一群”。
由來自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南非、尼日利亞、毛裡求斯8個國家的31位參政華人組成的歐非地區參政華人訪華團正在北京訪問,他們在座談會上表示,“參政是華人融入主流社會的必經階段,也是維護華人合法權益、表達華人社區訴求的重要方式”。
法國巴黎13區副區長陳文雄指出,華人在歐洲人數少,華人參政在爭取華人支持的同時也需要當地人的選票﹔華人參政人士要為法國社會服務,也要為華裔謀福利。目前,他主要負責13區的經濟發展,也做了大量與華人有關的事務,如推動當地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等。
巴黎13區現有人口18萬,華裔約佔總人口的20%左右,是法國最重要的華人區。陳文雄當選13區副區長之前,巴黎華裔參政的熱情並不高,對政治事件亦不感興趣。赴任后,陳文雄積極鼓勵華人參與政治生活,“期待未來有更多華人新生代從政”。
“當前,很多有公職的華人參政人士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未來謀求更高職位,必須贏得住在國黨派的支持。”英國大倫敦地區紅橋市議員、首位華人市長陳德梁認為,華人參政應該由加入政黨開始,取得更多的經驗及資源,這樣才能更有效發揮自我的能力,在選舉中勝出。
具有中國國籍的顧裕華目前擔任德國法蘭克福市外國人參事會議員,她表示,隻有挺進政界,才能向主流社會反映華人民意,更好地保障華人利益。她說,目前,在華人社區努力下,法蘭克福已經有一所中文學校,希望在自己未來四年任期內推動政府創辦一所華人養老院。
當前,歐非地區華人參政議政人士大致有三類:一是選舉型精英,即通過選民的選舉擔任議會議員或者政府官員﹔二是委任型精英,即由總統或者地方官員委任,擔任政府職務﹔三是顧問型精英,即通過出任政府顧問、商會及行業領袖影響政府對華人及中國問題的決策。
非洲金融銀行理事、尼日利亞工商會理事董瑞萼和德國科隆市政府中國事務顧問孟宙是第三類人士的代表。在他們看來,作為祖籍中國、又長期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他們既了解中國,又熟知當地社會,具有天然的跨文化優勢,在促進中外多元文化融合、發展中國和所在國友好交流合作等方面可以發揮獨特作用。
董瑞萼40年前赴尼日利亞開辦工廠時,當地有很多不利條件和政策﹔時至今日,當地人已經認識到,“今后尼日利亞的發展,關鍵不是西方而是中國”。他說,自己通過擔任非洲金融銀行理事為當地國家建設服務,以及參與當地工商會發表意見,同樣能夠影響當地對待華人及中國的政策。
“每個華人,都是中國與住在國之間的橋梁。”孟宙出任德國科隆市政府中國事務顧問后,與其團隊策劃組織了一系列大型雙邊活動,為兩地企業提供文化、經濟、法律等全方位的咨詢與策劃服務。今年正值中德建交40周年,也是北京、科隆結為友好城市25周年,因而科隆市舉辦了全年度的“中國年”中德文化交流活動,把交流推進到民眾層面。
南非新堡市議員劉權毅認為,華人參政應當與當地商會結盟,通過慈善活動展示華人良好形象,也可以通過公共論壇發表華人社區的聲音。他還表示,所有僑民都是祖(籍)國形象的延伸,國與國之間的民間文化、經濟、教育、藝術等方面的交流,都可以改善僑民在當地的形象。
誠然,相對於當地華人人口比例應有的社會、政治地位而言,歐非地區華人參政的道路還只是開始。然而正如此前法國媒體感嘆,“隨著華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當地的社會政治生活,相信更多的華人參加投票和參政競選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