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异国他乡 华侨华人这样度过春节

2021-02-19 10:16:21来源:新民晚报
生成海报
字号:

人在异国他乡,他们这样度过春节

这个春节,就地过年成为新风尚。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边也许没有熟悉的万家灯火,却有荧荧光亮温暖一方角落。

这也许是“年味”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心中有国,心中有家,心中有爱,他乡便是故乡。

想念,奋斗,日常,坚守……这是他们的春节故事。

洛杉矶:远隔重洋的想念

在美国洛杉矶,年味是远隔重洋的想念。

作为国内一家媒体的驻美记者,这是鲁明在美国度过的第三个春节,“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特别想家。”由于疫情仍然比较严重,当地以往热闹的春节活动都不再举办,但华人社区依然不缺少节日气氛。

除夕上午,鲁明想去华人超市买个红灯笼,却发现已经售罄。还有过年用的“福”字等装饰品和挂件也卖得很快。

好在洛杉矶华人较多,中餐食材并不难找。前几天,他买了一些中餐食材和调味品,感觉华人超市满满是春节气氛,还能听到国内欢快的喜庆歌曲。人明显多了起来,停车场几乎都满了。人们戴着口罩,按照限流安排,排队采购。

除夕晚上,鲁明与朋友们“抱团取暖”,用各自的拿手好菜一解乡愁。他们准备的春节菜单都是家常菜:排骨莲藕、炒萝卜丝、红烧猪蹄、炒土豆丝、年糕、三杯鸡和八宝饭……鲁明是东北人,准备的是东北烧烤。他采购了羊肉等食材,自己串起了羊肉串。晚上点起炉子,香喷喷的烤串就出炉了。虽然几个人来自不同地方,但这顿年夜饭吃出了共同的思念。

国内除夕下午,正是美国时间前一天半夜。隔着时差,鲁明大半夜起来用视频的方式向家人拜年问好。远隔重洋,手机屏幕的另一头,看到家人准备了一大桌子年夜饭。那一刻,以前在家一起过节的回忆泛上了心头。

在这个隔着时差的除夕夜,鲁明有不少感慨。过去这一年,他见证了太多重大新闻的瞬间。由于美国大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疫情因素,驻美记者的日常工作备受考验。但去年的美国大选期间,鲁明仍然坚持基本全程进行现场报道采访。他觉得这一年自己的心态更成熟了。“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努力把工作做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沉着冷静。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牛津:忙碌奋斗的希望

在英国牛津,年味是奋斗中的希望。

作为牛津大学大一新生,苏州姑娘吴韵知的春节是在学校上课中度过的。“这是我第一次独自离开家,在外面过年。”除夕当天学校食堂的午饭只是日常西餐,但她想,除夕夜的那一份年味还是要有的。

上午上完课,她就奔去当地一家亚洲超市买中餐食材,赶到时还是发现去晚了:饺子皮、馄饨皮、猪肉和羊肉糜都已经卖完了。最后只能买到方方正正的云吞皮。尽管如此,在并不大的牛津小城,那家超市是让她感觉到春节气氛的地方。“很多人在讲中文,感觉很亲切。大家都在讨论年夜饭吃什么。”

室友一个来自东北,一个来自北京,三个姑娘准备一起包饺子过除夕。吴韵知用云吞皮包苏州老家的馄饨。这么想着,老家的味道就弥漫出来了。

宿舍厨房并不大,三个人忙碌的身影很快引起了来来去去的外国同学的关注。考虑到疫情期间的防护要求,吴韵知跟室友多准备了一盘饺子放在门外,给感兴趣的外国同学品尝,饺子很快就被一扫而光。“大家吃得很开心,也了解了什么是中国春节的传统。”还有外国同学跟她们开玩笑:“过了今天就是牛年了,你们在牛津不是正好吗?”

吴韵知掐着时差,跟在上海的父母报了平安,还问候了苏州老家的长辈。过去这一年,对她来说有许多难忘的瞬间。吴韵知用“充实”来形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课业是忙碌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元。从被父母呵护的“安全区”里勇敢走出来,她感觉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幸运地得到了不少关心和帮助。她记得,到英国不久就收到了来自祖国的防疫健康包,“里面有口罩和一些防疫物资,觉得很暖心”。

新的一年,吴韵知有一个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之美。眼下她正在参与筹备第八届牛津中国论坛,那是一个由牛津学生发起、策划、举办的年度论坛,旨在为公众提供关于中国的新鲜视角。这次,吴韵知担当其中文化板块的组织策划,她希望通过交流可以消除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

东京:温馨宝贵的日常

在日本东京,年味是宝贵的日常。

今年的中国农历除夕夜,正赶上日本的法定节日。在东京工作生活十年的汪佳佳第一次在除夕不用上班。中午,她和丈夫带着儿子与另一家朋友相约庆祝春节。两家人在东京六本木的一家上海菜餐馆聚餐,荠菜馄饨、蟹黄豆腐……朋友是上海人,吃得津津有味,汪佳佳还点了饺子,重温东北家乡的味道。下午,他们又带着孩子去六本木公园玩耍。

“到了傍晚的时候,我想为年夜饭准备点什么,到了超市却只买到了日本人常吃的煎饺。”她说,“就当年夜饭了。”

汪佳佳没有忘记给在中国的妈妈打电话问候。母女俩一年多没有见面了,这一年她没回去过,往年会来日本小住一个月的妈妈,也没有机会过来。她还想看春晚直播,但因为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没看成,只在几个亲友群里抢到了几个过年红包。

当天晚上,为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日本地标建筑东京塔再次点亮了“中国红”。东京塔亮起汉字“希望”,表达了对人类战胜疫情的愿望。过去这一年,在汪佳佳看来,疫情从很多方面改变了日本。家附近他们最喜欢的一家意大利餐厅倒闭了。“以前那些喜欢的餐厅总是人满为患,现在再热门的店也冷清多了。”

汪佳佳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她和丈夫已经习惯了居家办公的生活,尽管有时也会怀念可以与同事和客户面对面交流的日子。但往好的方面想,“不用每天通勤,节省了时间。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比以前多了”。

汪佳佳还坚持每天教儿子说中文,新的一年,她最大的心愿是希望疫情尽快能过去,“想回国看看父母”。

曼谷:仪式感里的坚守

在泰国曼谷,年味是仪式感里的坚守。

除夕当天上午,在曼谷打拼事业的企业家周先生按照惯例来到公司,给每个员工发了过年红包。周先生1994年就来到泰国打拼,2001年创业以来,他主要从事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的设计、开发与制造。经过多年奋斗,他的产品慢慢在泰国市场站稳脚跟。“工业产品,靠的是硬实力,中国这些年的进步有目共睹。”

周先生说:“去年受疫情影响,定单和利润都有大幅度下降,但我知道员工也不容易,还是坚持给大家发了红包。”

泰国政府今年首次将春节设为法定假日。尽管由于疫情,曼谷唐人街的一系列春节庆祝活动取消,由泰国文化部、旅游局和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等共同举办的一系列“欢乐春节”活动仍将如期举行,只是改在线上,春节的气氛在云端传递。

往年,周先生的“仪式感”中还有重要的一环——回国陪父母过年。由于全球疫情仍在继续,他只能选择留在泰国过年。“父母年纪大了,我知道他们很期盼我能够回去陪他们。这次,只能在异国遥祝他们新春快乐,身体健康了。”

“不过这样也好,可以陪陪太太和儿子。”平时忙碌的他,亲自下厨准备了年夜饭。清蒸石斑鱼,芝士焗大虾,香菇油菜,烤鸡腿,瓜丁花生米……尽管菜式不多,但坐下来在一起好好吃顿团圆饭,才是除夕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饭桌上,周先生给太太和儿子讲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他的儿子在曼谷出生长大,虽然会讲中文,但对很多中国传统还是不甚了解。“尽可能抓住每个合适的机会,让他感受中国的文化”。

过去的一年,让周先生很难忘。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关注国内疫情形势。艰难时刻,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内邮寄口罩和各种防疫物资。他看着祖国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和凝聚力,迅速控制住了肆虐的疫情,很是欣慰。当泰国也暴发疫情时,周先生又通过各种渠道在国内采购防疫物资,捐赠给泰国的防疫机构。“这段时期,两国间的互助和友谊,让我难忘。”

“2020年虽然艰辛,但我们都坚持走过来了,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周先生说,希望新的一年,人们能够携手合作、战胜新冠病毒。他相信,大家熟悉的生活会慢慢回来的。(文/记者 吴宇桢)

责编:刘素素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