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书画翰墨馨香 “杏坛磬音”书画展西安举行

2018-06-08 17:34:37来源:大公网
字号:

“杏坛磬音”名校学者七人书画展在陕师大举行。(孙志摄)

大公网讯6月8日(记者孙志西安报道)中国数千载流传的文人书画一直强调技法与学养的互益增进。6月6日, “杏坛磬音”名校学者七人书画展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举行。展览期间,主办方还同时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和“曲江论坛——京师书画名家系列讲座”等活动。来自国内高校的学者同艺术院系的师生代表,以及相关研究机构负责人共60余人,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学术与艺术的结合提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水平。

由陕西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承办的“杏坛磬音”名校学者七人书画展,共展出作品40馀幅,康震、邓宝剑、李洪智、李继凯、陈学超、孙文忠、杜少虎七位国内书画名家参加了此次展览,参展作品多为作者近年来用心创作之精品。他们七人均为知名高校艺术专业知名学者,教授、博导,学术造诣不凡。该展览展出作品笔趣横生、自成高格。或高雅闲致,或旷达豪放,或端庄刚毅,给人以气势不凡,虚实相生,神采内敛的中和之美。

 

陕师大副校长党怀兴(左三)与参展部分书画家合影留念:李洪智(左二)、邓宝剑(右三)孙文忠(右二)(孙志摄)

文人书画家具深厚学养

此次展览是国内师范类名校首次联合举办的书画展览,其宗旨在于通过展览活动,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通识教育的普及性价值,该展览着重突出了学者型书画家深厚的文化学养,以及在技术层面的追求和艺术实践。教育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而艺术教育恰恰是培养青少年“善念”的必要途径。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在开幕式上表示,北京师范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积淀深厚,都是国风雅韵之所,擅长翰墨丹青的大师名家,不胜枚举。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已经成为大学精神传承的文脉。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出现学者型的书画名家,正是大学人文传统的必然结晶,今天清风扑面、耳目一新的书画艺术品展示,对普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展作品浓郁的文人书卷气,引观众流连(孙志摄)

书卷气充盈笔墨点画间

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副主编陈明在讲话中说,文人画是在绘画史上流传千年的主流,参展的都是学者型艺术家、教授博导,坚持学术主流,坚持传统的文脉,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画展规模不大,但水平很高,对于启发当代学者型艺术家的艺术探索,值得期待。学者的书画作品清风扑面,书香浓郁,充满书卷气。什么是书卷气?书卷气就是学养丰富的书画家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郁郁勃勃的文雅气象。有了学术积淀,书卷气甚至是浩然之气就会充溢于作者笔墨点画之间。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不仅要有出色的技巧,还要有良好的修养。”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主任邓宝剑教授说,“当你的精力投入到经史子集时,你的书法绘画就这样养成了。这样的展览会带动这样一种风气。”他还表示,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提出诗有“别材”,“别趣”的诗歌理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书法也有“别材”、“别趣”,和诗歌道理相通。如果成天读书,不好好练字,那么肯定成不了书法家。但是如果不读书,不能深刻地体认生活之真趣,那么肯定成不了好的书法家,所谓“不能极其至”。

艺术化生存方式的人文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孙文忠说,我们尝试把视觉艺术教育定位于人文学科的领域之中,意在贯通理智和情感,辐射各门学科。而那种功利性的、以“技法教育”为主的传统模式,已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技入道”的“艺术化生存方式”的人文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注定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富有情感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与会学者也提出,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构想是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挑战,同时,也表明了一种态度和导向,即倡导人文学科中各种专业人员(教育家、艺术家、学者)之间的通力合作,重视高校教师、艺术家、专业的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艺术作品所能提供的富有价值的体验,将年轻人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教养的通才。


责编:王瑞景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