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映发,调绘多彩艺术人生

对话当代国画家李涛先生

2018-04-18 10:30:2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李涛,号山崖,当代青年国画家,白石门下再传弟子,北方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海外华人美术家协会理事,英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自幼师从李苦禅大师入室弟子邓锡良,后又跟随当代齐派杰出画家胡乐平学习。

近年来,李涛的绘画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书画爱好者和藏家喜爱。他创作的《双鹰-高瞻远瞩》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竹韵图》被菲律宾驻华大使何赛马罗纳收藏;《荷翠图》被墨西哥驻华大使贝尔纳尔收藏;在2015年美国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书画展中获优秀作品奖。

图片1.jpg

笔墨丰润而富于变化,线条苍劲而有力,构图奇妙,意境深远,这是对李涛老师画作的过心之感。他擅长写意花鸟,非常注重生命力的表现,动物栩栩如生,植物生机盎然,仿佛从画中走出,让观者好似身临其境;他的山水画作着意临摹自然界的神奇与曼妙,在浓淡相宜的笔墨之间描绘着生动的气韵和清雅悠然的意境,将大自然造化的一切进行艺术的再现;他的画作富含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息,既融合了中国书法笔墨线条之间的风姿绰彩,又荡漾着唐诗宋词中那典雅浪漫却又不乏真切的深远意境,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涛的艺术成就缘于他的刻苦勤奋,已故恩师邓锡良曾评价他为诸多弟子中尤为用功的典范。此次,《中国故事》走近李涛,近距离品味他的画作,聆听他的艺术人生。

《中国故事》:在您的绘画经历中哪些人对您的影响比较大,您又是如何与他们结缘的呢?

李涛:能够成为一名画家,首先缘于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一名军人,同时也是部队中的文艺骨干,父亲的艺术熏陶使我从小就喜欢上了画画,那个时候流行小人书,每次看完之后就会临摹上面的人物。

不过,真正引领我走上绘画道路的是我的老师邓锡良。他是我初中的美术老师,也是大师李苦禅的弟子。他发掘了我的绘画基础,同时也带给我名师大家的精神熏陶。他不收取学费,因为他的恩师当年也是如此,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特质;他淡然名利,曾有许多领导慕名而来希望邓老师还能再出画册,但是都被一一拒绝。

另一个要感谢的人,是我的第二位绘画老师胡乐平。和胡老师的缘分缘于我的师姐李洪波女士。在一次聚会上我认识了我的师姐李洪波女士,她第一次向我展示了胡老师的画册,发现我的绘画风格跟他非常像,交谈中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师承一派,我就向李洪波女士表达了想认识胡老师的愿望。不久之后这个愿望就实现了,在一次活动中,我正式结识胡老师,他看了我的画之后非常认可,后来,在他的60岁生日宴,胡老师向许多嘉宾认可了我学生的身份,从此我就开始拜在胡老师的门下。

《中国故事》:您的绘画作品获得了不少奖项,也在许多国内外报刊上介绍发表过,每个艺术家获得荣誉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当今市场的发展下您觉得艺术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李涛:艺术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存问题。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的发展空间相对较窄,而真正成为大师的人又屈指可数,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许多人因此不得不放弃或转行。虽说现在的文化市场前景明朗,但好的市场需要运作,需要更多的资源去宣传,这就要求一个人不只会画画,更需要综合发展。例如齐白石大师,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书法和篆刻无一不通,是一位真正的全才,但是这样的全才在当下又有多少呢?我的老师胡乐平先生跟随王任先生学习绘画时,他们班上曾经有20多位同学,后来大都因为发展和生存的问题而放弃了,最后就剩下他和另一个同学。所以说艺术的道路充满艰辛,如果只追求精神层面,而没有物质基础的支持是很难走下去的。

《中国故事》:胡乐平老师曾给过您哪些帮助,您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李涛:在绘画方面,胡老师一直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眼高手低”。这并不是贬义词,“眼高”是指眼界要高,“手低”则指绘画的功夫。绘画就是要跟高人学习,时刻勤加练习,在绘画过程中学不到好的绘画技法,就很容易误入歧途。我在研究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时候,胡老师指导我去研究一些优秀大师,形成一套正确的思维理论和技法,例如齐白石、李苦禅、吴昌硕等大师的画作都是我研究的对象,胡老师就希望我在研究的同时打好基础,这样才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胡乐平老师心怀仁爱,他常到一些欧美国家举办画展和学术交流,画展所售出作品资金很多都用于慈善捐赠。胡老师对学生从来不收取任何学费,悉心栽培,曾有许多文化公司和有资源、有背景的经纪人找到老师想要包装他,都被他一一谢绝,他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艺术上的自由和独立的艺术思想。同时,胡老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饱尝诗书画卷之美,他的作品意境清新,大气而不失雅致,豪放而不失法度,正是基于文化的积淀,其人品、画品才卓尔脱俗。

《中国故事》:作品表现的不仅是笔墨线条等技法,也同时表现了一个画家的胸怀、气质和文化的积淀,两者缺一不可,您怎样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李涛:胸怀和气质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通过画的技法把它们表现出来。在10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县城里,上小学时,每当读到朱自清的《春》,我就会想到县城里人们在下雨天撑着伞走在石板路上的场景,就像一幅画展现在我的脑海里。从小我就很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元曲,还有后来的古文,我都不会去刻意地死记硬背,而是将头脑中的意境和诗文联系起来,以至于多年之后我还是可以倒背如流。后来,我对佛学也有深入的接触。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研究,让我开阔眼界和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改变着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了人生内涵。这些文化功底对我的绘画作用非凡,它让我意识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深刻内涵,即艺术的情感性是艺术的生命,绘画作品是否能打动欣赏者,决定于画家在描绘对象时是否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所以心灵上的丰富才能带给你更多的艺术灵感,艺术不可无我,作画不能无情。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中国故事》:您擅长把写意花鸟画的笔法运用于山水画的创作中,同时您很注重创新。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您觉得当代新的山水画和传统的山水画有什么不同?

李涛:中国的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方始独立,五代、北宋时则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而按画法风格的不同,中国山水画又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多种形态。数千年的发展,中国山水画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现代山水画的变革,始于近代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他们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作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我们的祖师齐白石大师也是其中代表,他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秦岭、太行、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故事》:您是怎样看待绘画借鉴西方艺术精髓,做到中西融合的?

李涛:在借鉴西方艺术这件事情上,我想引用张之洞的一句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首先,中国绘画艺术有其自成一体的核心特征:它所使用的是笔、墨、纸、砚、色等传统工具材料,在今天已达到高度的和谐;它非常注重线条,与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感不同;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也与西画有异,它引中国书法用笔入画,追求绘画的形式意味和个性表现,正所谓“书画同源”。

不过,尽管如此,西方绘画中仍有许多精髓值得中国画借鉴。徐悲鸿大师把西方的艺术手法融入到了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很多运用在了教学上。西方画的素描与速写能够准确描绘生活中所见的真实事物和所感,非常有立体感和透视感,我们在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时经常会用重墨和淡墨的区分来突出远近的立体效果,这便是借鉴西方画法的体现。此外,西方绘画中的速写,也能让我们看到某种场景灵感闪现时,立马进行创作。西方的绘画比较注重色彩,但是中国水墨画从明清以后就发展到了极致,颜色较为单一,所以近年来我们许多画家尝试着把西方这种艳丽的色彩也运用到中国画中。

《中国故事》:您的画充满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息,既注重书画的结合又意境深远,在您的创作中,哪幅画是您最满意的?

李涛:我最喜欢的一幅画名字叫《川江帆影》,它也是最能体现我思想和胸怀的一幅作品。在这幅山石的勾画中,笔尖蘸浓墨,笔根渐浅,一笔下去,勾、皴、擦、点、染一气呵成,同时体现干、湿、浓、淡的变化。画中远山云雾缭绕,近山树木葱茏,山间小屋上飞鸟隐约可见。江水之上,几叶小舟徐徐驶来,诗情画意,令人身临其境。“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钟情于山水,我要寻求的就是一种对大自然神秘气息的神往,拥有像大自然一样的博大胸怀,我也十分向往这种平淡、无拘无束的生活。

《中国故事》:您觉得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创作环境如何,对于年轻画家,您有哪些建议?

李涛:我觉得,随着经济的发展,创作环境非常开放,绘画市场的前景也非常明朗,目前正值一个“黄金时代”。但同时也有不好的一面,呈现出鱼目混珠的混乱状态。许多功底很差的作品被市场推崇,价格虚高,这样就影响了艺术环境。近年来政府加大力度反腐,使市场逐渐趋向良性化发展,也吸引着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发展中,扩大了绘画领域群众的基础。

对年轻画家,我想说的是:欲速则不达。对于名利,我的态度是努力,随缘。在绘画领域中,对于名利的追求有两种现象:一是为了生存,希望通过优秀的作品获得市场的认可,提升自己的名气;一是许多人单纯只追求名气而忽略了作品。第一种现象可以理解,因为人总是要生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种现象我希望可以杜绝,我们需要真正的人才来带动绘画领域的发展。艺术道路非常艰辛,在你下定决心进入这个领域的同时也要做好努力的准备,要时刻保持淡然的心态来看待名利。名利也是一把双刃剑,度掌握不好就会误入歧途。现在许多年轻人总是急功近利,反而事倍功半。

图片2.jpg

 李 涛 和 恩 师 胡 乐 平 教 授 留 影 

李 涛 作 品 欣 赏:

图片4.jpg

 川 江 帆 影

图片5.jpg

 高 山 流  水

图片6.jpg

 风 荷 翠 鸟

图片7.jpg

 灰 鹭 图

图片8.jpg

 清风竹影

图片9.jpg

 福寿图

责编:王瑞景、季冉冉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