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热播爆红 海外华人也有“国宝”情结

2017-12-18 14:47:5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最近有一个很火的节目,叫《国家宝藏》,它燃起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个华人由衷的自豪感。

640.jpg

在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中,集结了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从几百万件文物中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分别选出三位明星守护人以故事的形式讲述该文物的前世今生,最后由全国观众投票甄选,每个博物馆选出一件宝藏参加故宫盛大特展。

开播至今的节目里有这些文物: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北宋 藏于故宫博物院

气势宏大的《千里江山图》卷,画卷慢慢展开,宋朝的千里江山呈现在我们眼前,经过千年时光,画上的青绿之色还是一样的璀璨夺目。

0_2.gif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明星李晨扮演的宋徽宗为我们演绎了与一个十八岁的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之间的对话,蔡京的题跋更是为构建了一个故事提供了合理猜想。

0_3.gif

接下来还请到专家上台,实地复原古代工艺,为观众讲述画上青绿之色原来来自于“孔雀石”“蓝铜矿”“赭石”等。

640_2.jpg

各种釉彩大瓶 清乾隆 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件被誉为“瓷母”的珍贵瓷器,叫各种釉彩大瓶,乾隆喜庆繁盛的口味被调侃为“农家乐审美”,他想把历朝历代最有代表性的瓷器烧制技术全部集中在一个瓶子上,寓意“鼎盛王朝应当海纳百川”。

0_4.gif

各种釉彩大瓶(清乾隆 藏于故宫博物院)

不过早在当年,据说乾隆要制造这一款瓷器的时候,可是遭到了各路的反对。明星王凯演绎出乾隆帝的“农家乐”审美,编剧组把这个作为笑点和槽点,在网络上也掀起了吐槽之风。

图:微博@英小六

雍正皇帝的审美可以看出以极简为主,与现代的主流设计风格类似。对于乾隆来说,审美从此开始了从极简清寡走向艳俗。

图:来源微博

但王凯演绎的乾隆最后所说的那句:“我就是在炫!我炫的是景德镇的匠人,我炫的是大清的盛世!”也让观众热血沸腾。

640_7.jpg

图片来源:央视截图

这件高86.4cm的釉彩大瓶,自上而下分为15个装饰层17种不同釉彩,包含六幅写实画,六幅锦地(中国传统纹饰图案)。

烧制工艺涵盖了高温低温不同要求,然而清朝没有温度计,不同温度的控制只能凭肉眼看火焰的颜色,或者用一次性测温瓷片的简陋方法。

640_8.jpg

图片来源:微博@故宫志愿者张甡

单是这一层釉彩,对于古代工匠而言,烧制成功率不会高于20%。若以每种釉彩平均70%烧制成功率乐观预计,17种工艺全部成功完成这件完美的作品成功率仅有0.23%。

然而今天,它真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它的存在是景德镇瓷器工匠精神的执着,是中华文化一次伟大的挑战不可能。

石鼓 秦 藏于故宫博物院

不为人知的石鼓,却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上面篆刻下的汉字,不仅记载了历史,也是文字演化的一种记录。

梁家辉饰演的司马光回忆父亲司马池誓死守卫石鼓之时的教诲,作为文化的传承,文字和历史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信仰。

0_5.gif

石鼓(秦 藏于故宫博物院)

“有人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当石鼓的故事与渊源被说出,也许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由衷地肃然起敬。

640_9.jpg

还有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以及曾侯乙编钟,都通过明星守护人对文物前世背景的生动演绎,带我们回到过去,了解历史的传承,文物的涵义。再加上今生守护人故事的讲述,一件件有灵有性的文物就展示在我们面前。

网友们的评论,“此生无悔入华夏!”满满的自豪和感动!

640_10.jpg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截图

华人的“国宝”情结

有不少海外华侨华人收藏爱好者怀揣着远大的梦想:将流落海外的“国宝”送上回家之路。通过捐赠、竞拍、保护等途径,华人“海外兵团”正在尽匹夫之责。

据《欧洲时报》报道,几年前,旅英60余年的老华侨单声就将自己的藏品——29个大箱子,322件文物——空运到中国。

由于担心文物失窃,单声每次出门后,都要不停地给家里打电话确认;子女们从小在海外长大,接受西方教育,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不甚了解,单声也担心文物再度流失。

0_6.jpg

图片来源:法国《欧洲时报》/黄冠杰 摄

据中新社报道,作为一名旅美华人作家,招思虹多年来往返于中国和美国之间,带回来了逾5000件流落在海外的珍贵文物文献资料。招思虹将它们送进了国内30多家博物馆、档案馆,从来没有要过一分钱报酬。

招思虹说,起初她都是用自己的积蓄购买文物,之后,她又创办了文物收藏和交易机构旧金山涵芬楼外楼。

招思虹自豪地说:“我有一个外号叫’文物挖掘机’。”为了收集这些海外珍稀文物文献,招思虹几乎是“无孔不入”。华侨家里、跳蚤市场、网上拍卖,还有很多文物是在垃圾堆旁甚至是棺材边抢救回来的。

0_7.jpg

图片来源:中新网

据《经济日报》报道,比利时籍华人吴培有一次在英国一家拍卖行看中一件“雍正内粉彩外胭脂红釉花卉纹盘”,不料有人与他叫价,底价800欧元的纹盘,被“抬”到1万多欧元,但最终还是他咬着牙拍到手。

22年来,吴培不断辗转于欧洲各国的古玩拍卖行或私人收藏馆,历尽艰辛陆续收藏了4000多件外销瓷。一路走来,吴培只为圆自己心中的“文物回归梦”。

华侨华人寻找海外文物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并非所有文物都能“完璧归赵”。不过,华人将继续成为中国文物保护的监督者。

0_8.jpg

图片来源:法国《欧洲时报》/黄冠杰 摄

让世界知道,华人有自己的信仰,就是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

责编:李瑞辰、许雪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