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辉:铺设当代文化丝路,构建新的全球艺术格局

2017-09-19 18:31:13来源:海外网
字号:

1603003564.jpg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王洋 摄)

海外网敦煌9月19日电(姜舒译)作为东方视觉艺术的典范,中国美术曾伴随丝路的远行而给予西方视觉艺术发展以深远的影响。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9月19日在“丝路文化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当代美术输出所存在的瓶颈,既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在于欧美所倡导的当代艺术与造型艺术形成的某种错位。

“唐诗有唐诗的简远,宋词有宋词的韵致,元曲有元曲的博杂,它们之间不是进化关系。”尚辉认为,这并不是说中国画不随时代而变,恰恰相反,“笔墨当随时代”正是对中国画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当代性”的最精当的表述。这种不同于西方现当代艺术进化论的发展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西方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已进入困境之后、不得不反思而进行的一种东方文化参照。

尚辉指出,被奉为全球化艺术的欧美当代艺术,是以装置、行为、观念、影像为表征的新媒体艺术;但以此作为全球化的当代艺术,否定的不仅仅是造型艺术进入当代的可能性,而且否定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艺术以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艺术进入当代的可能性。

尚辉最后总结道,东方文化无疑是铺设当代文化丝路的基石,东方艺术理念也必然是为人类艺术探寻新的全球化路径而提供的新路标。

以下为尚辉发言全文:

铺设当代文化丝路,构建新的全球艺术格局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尚辉

作为东方视觉艺术的典范,中国美术曾伴随丝路的远行而给予西方视觉艺术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文明的不同演进阶段曾于不同国度、兴起不同程度的东方艺术潮流。但当代中国美术的国际传播却受制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中国画作为和西画完全不同的一种艺术样式,以其非完全视觉性的非再现性而使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外籍人士难以欣赏,中国画对于非现实图像的表现以及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这些中国画核心审美理念的追求,的确是造成非汉语文化圈的国族难以解读与传播的重要原因;二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美新兴的当代艺术和中国本土依然以造型艺术为主体的艺术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错位,也是造成中国当代主流美术难以在欧美获得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这里指,除了中国传统绘画之外,20世纪以来从西方引进的油画、版画、水彩与雕塑而进行本土化创造之后,依然也难以和欧美当代艺术接轨。

显然,中国当代美术输出所存在的瓶颈,既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在于欧美所倡导的当代艺术与造型艺术形成的某种错位。如果说,前者是不同质的民族、历史地形成的文化差异,那么,后者则关涉的是对艺术的本质以及对艺术如何发展这样有关艺术核心命题的不同认知。

被奉为全球化艺术的欧美当代艺术,是以装置、行为、观念、影像为表征的新媒体艺术,这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被推向先锋的艺术,顺应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型信息革命的时代需求,并因图像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消费性特征而不断疏远了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造型艺术传统,以图像代替绘画、用观念代替技艺、是当代艺术创新的基本理念。当代艺术创新理念本无可非议,但要用以装置、行为、观念、影像为表征的新媒体艺术来完全取代造型艺术,也就必然存在艺术不断进化的逻辑缺陷。以此作为全球化的当代艺术,否定的不仅仅是造型艺术进入当代的可能性,而且否定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艺术以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艺术进入当代的可能性。

铺设当代文化丝路的概念,在于使我们从对西方制定的艺术史是个不断进化过程的当代艺术路线图里解放出来,不以追逐西方的当代艺术为人类艺术当代性发展的唯一方法与路径。有关艺术的历史,从来就不是一个被某些西方学者描述的线性进化史。唐诗有唐诗的简远,宋词有宋词的韵致,元曲有元曲的博杂,它们之间不是进化关系。所以南梁时期的刘勰就曾说,“迹有巧拙,艺无古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这个南齐时代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直至今日都是衡量中国画的重要价值标准。这并不是说中国画不随时代而变,恰恰相反,“笔墨当随时代”正是对中国画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当代性”的最精当的表述。而这种“当随时代”,又是以符合笔墨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为前提的。这种情形,对于在20世纪引进西方写实主义而进行现代性转型变革的中国画,仍然适用。中国画的写实性、现代性的转型,不是完全西方化,而是借西润中,仍然离不开对笔墨规律的基本诉求。这种不同于西方现当代艺术进化论的发展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西方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已进入困境之后、不得不反思而进行的一种东方文化参照。

从这种角度讲,文化输出不是一味迎合对方的口味,而在于提供一种可供参照的更符合人类艺术发展规律的文化理念,将文化输出的瓶颈变为一种新的艺术全球化理念的建构,或许才是铺设当代文化丝路的目的与意义!其实,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开放、包容而勇于自我更新的民族。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对于西方造型艺术的引进、移植与本土化改良、改造与创新,不仅体现了这个民族勇于并善于学习外来艺术的自我修复与自我创新能力,而且表明,不同质的艺术的交互作用对于人类艺术可持续发展所提供的新动力,这和当下欧美艺术界因图像时代而对造型艺术普遍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自信心或许形成了截然不同文化发展理念。

丝路对世界文明曾做出的交互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伟大壮举,它依然是构建当代丝路文明的重要启示。对于视觉艺术而言,当代文化丝路的铺设更在于为艺术的全球化提供一种新思维、新参照,这就是艺术创作对于主客体关系的天人合一性,艺术发展对于变革与守恒的辩证统一性。东方文化无疑是铺设当代文化丝路的基石,东方艺术理念也必然是扶伤欧美当代艺术、为人类艺术探寻新的全球化路径而提供的新路标。

尚辉简介

艺术史学博士。曾任江苏省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助理、副研究馆员,上海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典藏部主任、研究馆员,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研究馆员。

现任《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评协理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展委员,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方案评审专家,上海美术学院、首都师大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先后出版《颜文樑研究》《松江画派研究》《20世纪,一个民族的审美视野》《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之间·穿越历史的审美叙述》《困扰与重返: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和《人民的艺术——中共美术史研究(1921—2016)》等专著,并荣获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首届全国青年图书奖、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和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一等奖等。

责编:李瑞辰、朱剑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