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少华:发挥文化外交独特作用

2017-09-19 16:56:57来源:海外网
字号:

2141305283.jpg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原副部长赵少华(王洋 摄)

海外网敦煌9月19日电 (王栋) “中国文化外交承担的不仅仅是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责任,还担当着促进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这也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另一项伟大而艰巨的重任。”文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原副部长赵少华连用两个伟大来形容“文化外交”的重要地位。

在2017“丝路文化发展论坛”召开之际,海外网特刊发赵少华所著文章,精辟解析文化交流在中外交往中的独特作用,同时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提供一条崭新的思路。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他还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赵少华在文章中指出,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激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工作的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在继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打破行政壁垒,努力调动各方面尤其是民间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经济进入对外文化交流领域,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以下为赵少华文章全文:

发挥文化外交独特作用 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原副部长赵少华

我国近年来十分重视对外文化工作在培育和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外交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文化已经成为外交工作三大支柱之一。

由于文化的特性,在和外交结合后,文化外交就具有其他外交形式所不具备的独特性:柔软似水、平和直观、易于接受。这种“柔”性和“软”性直抵人心,促进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和情感的沟通,使得文化外交在国家对外宣传和传播中被广泛运用,其重要性日益突出,被誉为“外交中的外交”。文化只有在对外传播、交流、融合、激荡中才能保持最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化外交承担的不仅仅是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责任,还担当着促进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这也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另一项伟大而艰巨的重任。只要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秉承中华文化传统的优势,以德服人,以文化人,发挥文化柔性的作用,滴水穿石,在对外交往中,就能探寻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理念和实施途径。

民间和普通民众也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民间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半壁江山,日渐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特别是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成效显著。

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激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工作的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在继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打破行政壁垒,努力调动各方面尤其是民间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经济进入对外文化交流领域,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文化走出去需要“先快稳”

文化走出去需要“先快稳”。

第一,文化要先行。文化在打造国家软实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一个国家,经济强大并不意味着一定伟大,只有文化同时繁荣发达,才堪称伟大。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腾飞,但在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思想理念、文化产品到文化符号,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认知逆差”现象。许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比较零碎、片面和肤浅。我认为,只有建立并保持正常的文化交流关系,才能巩固各领域良好合作关系;外国只有了解了中国文化,也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更有效地与中国合作。

第二,文化要快行。中国文化与世界交往的速度和力度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在工作机制、工作载体、工作渠道和方法等多方面不断改进、加以保障。为此,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对外文化工作机制,初步有效地整合了“走出去”的资源和力量,使得中华文化大踏步、大手笔地“走出去”。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也正加快步伐,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文化产业合作日益加强,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正成为国家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第三,文化要稳行。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不能急功近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欲速则不达。“走稳”是为了“走好”,要把中国的故事更好地告诉世界,让世界听得懂中国的和谐声音。在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个与之相称的、被世界所认知和理解的现代形态的中华文化,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无法奠定的;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中国的真正崛起。而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感召力,必然使得中国人以文化大国乃至文化强国来期许自己的国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所肩负的国际责任,也必然要求我们通过中华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完善中国表达、树立中国形象。从另一方面讲,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是与他国文化友好交流,相互借鉴,不断交融的过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既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基本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华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得以显著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得以较快改善,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关系更加紧密,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是也应看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状与我们的期许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促文化交流 谋和平发展

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创作繁荣,更激发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时代活力,描绘着中国和平发展的光明未来。

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文化交流作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增进民众对中国的理解、沟通民众的感情为目的,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鉴,在合作中共促和平发展,努力向世界真诚、真实地展示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同时又充满活力、开放自信的中国,一个文明进步、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文化交流在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一直发挥着传递友谊、增信释疑的重要作用。在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与各国建立文化关系往往早于外交关系,文艺体育团组往往早于官方政府代表团踏上建交国的土地。如20世纪70年代我们在欧美10多个国家开展的“文物外交”和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生动地体现着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通过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国传播友谊的良好心愿。新中国和平友好的国际形象在艺术家、运动员与各界文化使者的努力中逐步深入人心。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已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着人民的生活,启迪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创作,激励着当代中国的文化创新,激发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活力。同时,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中国当代文化,其影响亦日益受到世界瞩目。

中国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的优秀文化,全面深入地开展文化交流,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文化交流自身,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各国人民敞开心扉,让各国人民看到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共谋发展的真挚情感和真诚期待。“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化交流生动有力地诠释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寄托着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真诚情感,更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和历史见证。

让世界各国的民众了解中国、感知中国、亲近中国,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实践,收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的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也必将越走越宽广。

“气清更觉山川近,心远愈知宇宙宽”。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当今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深刻变革,启示我们只有深入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才会不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才能得到切实全面保障,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活泼局面才会全面形成。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民主法治的中国、一个和谐文明的中国,也必将是一个文化空前繁荣、思想空前活跃的中国。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和平发展的中国奉献给世界的最好礼物,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也必将激发中国和平发展事业的无限活力。

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多样性不仅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文化多样性原则被提升到国际社会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高度。中国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倡导者、践行者。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发挥了文化大国的建设性作用。

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才融合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多样性不仅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更加凸显。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锋与交融丰富了世界多样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促进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增进了国家间、民族间关系和友谊。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快速融合的世界文化潮流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国际上政治、经济的激烈竞争,各个国家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国际社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一刻也未有停歇。1995年,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我们创造力的多样性》问世,肯定了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必要性。1998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政府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会议,通过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捍卫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三届会议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标志着国际社会形成了关于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共识,成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座里程碑。这份以公约形式首次确定的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性的法律文书,记载着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为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意味着文化多样性原则被提升到国际社会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高度。

中国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倡导者、践行者。中国文化自古遵循“和而不同”,就是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互相沟通和交流,达到和谐共处。在保持中华文化自身特性的同时,我们注重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推动人类文明多样性进程的不懈追求。

今天,尊重和倡导文化多样性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最为生动体现。我们充分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倡导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提倡不同文明间相互共处而不冲突,对话而不对抗,交流而不封闭,兼容而不排斥,取长补短,自由吸收,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中国自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以来,认真履行两个公约义务,并连续担任两届保护文化多样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发挥文化大国建设性作用,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面对党的十八大的宏伟目标,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任重道远,我们将在鼓励文化自由创造和加强互动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尊重、保护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在人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为共同促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赵少华简介

赵少华,女,满族,1952年出生,北京人。1991年3月进入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历任副局长、机关党委副书记、局长、秘书长等职务;2001年12月至2008年9月,先后担任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2008年9月至2013年7月,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期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赵少华长期从事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致力于推进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化、常态化建设,赞成中国和多个国家建立人文交流机制;提倡打造文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倡导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大型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活动,结合时代特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开拓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大力推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扩大中华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任职期间,借助议会交流机制和友好小组的平台,进一步加大了全国人大的对外交往,加深了我国同他国立法机关的相互理解,夯实了合作基础。

责编:李瑞辰、樊小菲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