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出现致命错误十年未改 编写权开放引争议

2017-09-14 06:10:00来源:北京晨报
字号:
摘要:不久前,湖南省一本地方教材《生命与健康常识》被曝存在“致命错误”,其中“溺水救护”知识出现错误。从小在网络时代成长的孩子对教材的需求和以前的学生并不完全相同,怎样适应他们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不久前,湖南省一本地方教材《生命与健康常识》被曝存在“致命错误”,其中“溺水救护”知识出现错误。曝光后,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表示,就该教材部分内容不全面、不完善、更新不及时向全省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各界表示歉意,并将印发更正通知。

这一事件引发了更广泛的疑问,教材中还有多少像这样的错误?这些低级错误又是如何产生的?为此,有观点认为,应该开放教材编写和采用机制,引入市场竞争,避免类似的“致命错误”再次出现。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教材事关下一代成长,不能轻易交于市场,否则可能出现更加致命的问题。

正方 活力和稳定应该保持平衡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教材编写和采用的模式,前些年一度开放给各省,各省可以自己编写教材,但这也并非开放给市场,通过竞争来进行。近年来的趋势则是在逐渐收回。

开放和收回的讨论其实一直都存在,然而教材的问题兹事体大,很难说某种办法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可以知道的是,完全开放给市场很可能导致风险无法控制,出现更大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也确实还没有出现完全开放给市场的可能。

当然,讨论的目标主要是中小学教材,大学教材的编写相对来说更灵活一点儿,经验丰富、学识更好的老师可以自行编写,经过一定的审定程序之后,就可以变成教材。另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是教辅材料,但教材的编写和采用一直都是严格管理、有限竞争的状态。这样做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小学教材的问题非常复杂,既有教育部统筹的需求,也有各地方自身规划的需求,还有考试、升学的问题等,很难采用开放的编写和采用模式。同时,教材本身有极高的准入门槛,学校使用教材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不是几个人突然有个想法,编一本书就能当教材的。

从效果上看,收和放各有特点。收的结果可以更加方便地管理,保证教育质量,局限性则在于多元性不足,好的教学尝试和成果,难以快速体现在教材之中。放的结果,可以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也方便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局限则是各行其是,难以控制教学质量等。

其实,这些讨论意义并不是很大,且不一定可行,对教育的帮助也不是很大。以人们讨论比较多的语文教材为例,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很多讨论和这个目的没有太大的关系。同时,这些讨论也很难出现普遍认可的结论,也就更加难以做出选择。

我们都知道,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是不可能纯粹依靠市场竞争的,教材事关百年大计,更要谨慎,既不能太死,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在教材的问题上,我想最重要的并不是开放还是收回,而是如何在稳定和多元、实用之间保持更好的平衡。

教材的稳定性、基础教育的实用性非常重要,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不可能把他们当成试验品,不能用他们来实验各种教材的优劣,一个人买了一件不好的商品,无非就是损失点儿金钱,但教育出了问题,就绝不是那么简单的。

同时,教育本身也在不断地进步,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的探索、新的教育成果不断出现,现有的教材怎样吸收这些新的成果值得重视。同时,如何给新的探索留下一定的空间也值得思考。

从小在网络时代成长的孩子对教材的需求和以前的学生并不完全相同,怎样适应他们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所以,对于教材,统一的管理必不可少,但同时也应该考虑如何保持教育的活力,找到既适合教育,又能够保持探索性的方法,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不同时代的受教育者不同的特征。

反方 开放和竞争造就更好的教育

熊丙奇(教育学者)

教材中“溺水救护知识错误”的事情,是不应该发生的。教材的编写者不但缺乏相关生命救护常识,更缺的是编写教材的常识,编写教材应该十分严谨,要广泛听取专业意见,绝不能闭门编写。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生命与健康常识》中出现的“致命错误”,涉及的内容并不高深,是使用教材的学生发现的,学生发现有关“溺水怎么救护”的内容和其游泳教练讲的不一样。当然,学生并不能确认是教练说的对,还是教材说的对。但由于说法不同,究竟按谁说的去“救护”,就是人命关天的大问题。

据报道,湖南省教育厅对此事高度重视,很快组织部分水上救援专业人员及医护人员对该教材“溺水怎么救”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论证,要求教材编写者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对相关内容进行修订。这样的论证会是迟到的论证会,在教材编写或者审核时就应该组织,如果事先有这样的论证会,那“致命的错误”就可以避免。

我国各地开始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这是可喜的进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是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而开展好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不能只有概念,重视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树立生命尊严意识、健康意识,同时学会相关生存、逃生、救灾的技能。这样的教育就必须立足生活,不能只给学生讲大道理,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地谈爱惜生命、教一些教育者自认为正确的救护办法。

从公开信息看,教材编写者本人似乎没有实际救护经验。这并非问题所在——不能要求编写者就有一线救护经历,但如果编写者没有经验,却凭自己想象,或者一些资料中的信息就编写内容,这就会出问题。适合的办法是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

这也是我国教材编写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针对中小学教材,不时有家长、教师和专业人士质疑编写错误,甚至是一些低级错误。而之所以发生这样的错误,与教材的编写机制有关,往往就由几位专家编写,然后交教育主管部门审定,审定后供所有学校、学生使用。这很容易造成教材的编写和实际教学脱节,也会由于编写者自身视野、专业知识的局限而出现教材内容的疏漏。

建立开放的教材编写机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道,可这样的编写机制在现实中却很难建立。背后的原因是,教材的采用就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决定,使用教材的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并不能参与到教材的采用过程。这就导致教材编写者只对审定者负责,而不是去深入调研,了解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以此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假如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中,质量高、适合学校教学的教材会得到认可,有学校选用;而编写质量低、不适合学校使用的教材,即便出版也无人问津,这就会促使教材编写不得不建立开放的机制。所以,对于地方教材来说,有必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有多个版本的不同教材,不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使用,而由各学校自主选择使用,在选择时充分听取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的意见,这样可以促进地方教材更具地方特色,也提高编写质量。

跟上知识更新的脚步

《大学》里提出儒家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第一门功夫。孔子教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多识草木鸟兽之名”,显然就是最基础的格物工夫。

到了朱熹时代,格物的学问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要“格物穷理”“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要穷尽天下的知识和道理。王阳明发现了“格物穷理”的问题,认为不可能有人格尽万事万物,但他解决的办法却很奇葩,叫做“心外无物”,认为 “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作为哲学,或许是第一流的唯心主义学问,但如果用之于教育和学习,显然南辕北辙。

尤其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知识每一刻都在扩张和更新,没有人能格尽万物、穷尽道理,更没有人能心外无物。恰恰相反,“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更多”。因此,对知识保持谦卑的态度,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溺水救护”的错误或许还会出现,正如编写者所言,“10年前可能没这么多争议,但现在的医学有更新的认识”。知识永远在更新,谁也不能保证今天正确的知识不会在明天被推翻。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知识的更新?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