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果金电台听《死了都要爱》 是怎样的感受?

2017-07-20 11:05:0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海外网7月20日电 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这个远在1.2万公里之外的中非国家是他们一辈子都不会踏足的地方。然而,如果他们来到这里:看到街上中国人来来往往,听着电台里播放歌曲《死了都要爱》,与操着流利中文的刚果(金)人愉快地交谈,感受中国在这里深远的影响力……

学中文,学最先进的知识

在刚果(金)第二大城市卢本巴希采访时,遇到了会说流利中文的乔纳·木卡酷。环环刚开始颇为意外,毕竟刚果(金)的官方语言是法语。

这名30岁刚果(金)青年的中文技能可以说是由中国人培养的。6年前,刚果东方矿业(CDM)与刚果(金)顶级学府卢本巴希大学联合推出项目,选拔该校优秀学生免费去中国留学两年。当时,该项目吸引了160余人报名,经过数学、英语、法语和刚果文化四门课程笔试与两轮面试,最终选拔了包括木卡酷在内的6人。2011年8月30日,木卡酷开始了在中南大学的留学生活。出发前,他听说中国什么都有,便没带太多行李。高楼大厦、高速公路、街边的花坛……看着眼前这些在刚果(金)见不到的景象,初到中国的木卡酷惊呆了。令他欣喜的还有,“学校里每个教室都有电脑,每个宿舍都有空调”。

木卡酷回忆说:“那时候,我每天8时上班,5时下班,加班复习到晚上8时,再去中国同学的宿舍练习口语。”之所以是“上下班”,而非“上下课”,是因为“这是刚果(金)公司出钱派我来的,所以学习就是工作”。两年后,一同留学中国的6人中,最优秀的3人拿到了CDM聘书,木卡酷就是其中一位,他现在是该公司湿法分厂生产部刚方经理。

当年和木卡酷一起被CDM聘用的两人如今已被别的企业挖走,没考上CDM的其他三人也有了不错的去处。随着近年来去非洲的中国人不断增多,当地的中文人才越来越抢手。

今年40岁的发尼说,早在1996年,他注意到首都金沙萨开始出现中国人的身影,觉得中国今后肯定会发展起来,于是开始自学中文。起初,他搜集中国人不要的报纸杂志,后来有朋友从中国给他带教材,就这样,发尼练就了纯熟的中文。

对于今后的打算,发尼表示,“我去中国考察过好几次,以后计划去义乌做贸易生意”。木卡酷对记者说:“我想再去中国读个硕士学位,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回来后帮助公司发展,帮助我的祖国发展。”

中企干了不少实事

提供免费医疗,修路,修教室

“中文热”与中企在刚果(金)的快速发展、名声颇佳密不可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刚果(金)原本赖以生存的国营企业和西方企业遭重创。近十年里,中企加快了发展脚步:2005年底,在刚果(金)投资的中企只有15家;到2013年底,仅在该国加丹加省注册的与矿业相关的中资企业就有100余家。

在许多当地人眼中,中企意味着“福利待遇和医疗保障”。科米卡矿业简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彭云奇介绍说,除刚籍员工本人外,其妻子和子女均可享受免费医疗。中企还向无力承担学费的家庭提供部分资助,必要时,刚籍员工可提前预支工资。

彭云奇告诉环环,中企招人没有门槛,有意愿工作的刚果(金)人只要身份合法,就会尽量给他们安排工作。“中国公司不问历史,给所有人机会,并且肯花力气培训员工”,在中企工作的刚果(金)人穆兰巴对环环说,“以前不少男人无所事事,甚至会沉迷赌博。如今这些人被中企雇用后,学会了工作技能,他们家庭的餐桌上也有了鸡腿”。这段中企与当地人的故事甚至被穆兰巴画在公司墙上作为宣传画,提醒大家珍惜当下,努力工作。

33岁的索尼在卢本巴希一家中企任厨师已经8年,他原本在一家印度公司的餐厅工作,每月工资150美元,后来听说中企工资多,于是就跳了槽,尽管那时他根本不会做中国菜。受气候环境影响,在刚果(金)最常见的食物是玉米糊糊,白菜、西红柿、辣椒等中餐必备食材,索尼以前都没见过。“他们对重量没什么概念,肉块经常切不对。”中国厨师张师傅讲述说:“后来我们规定肉块必须切成两节食指那么大,有了参照物,他们慢慢就熟悉了。”据介绍,中国厨师把所有中餐所需的食材图片配上中法双语说明打印出来,以便刚籍员工能快速学习。

30.jpg

刚果(金)员工在中企餐厅吃饭。员工可免费享受中刚两国菜品。邢晓婧 摄

索尼现在的月收入是300美元(1美元约合6.76元人民币),他的妻子靠卖衣服每月挣50至100美元,这样的薪资足以供他家4个学龄儿童上学。索尼说他的心愿是留在中企好好工作,子女好好读书,将来能去中国。

穿着工作制服、坐着公司大巴去中企工作,这在当地是种身份象征。刚籍员工十分重视中企领导到家里慰问。听说,他们会想方设法借来漂亮的灯饰和其他家居用品装点房间。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从中企领导手中接过慰问金和礼品是件“特别有面子”的事情。

中企在当地不仅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而且干了不少实事。比如从卢本巴希乘车到科卢韦齐时,发现经过的柏油路和高架桥上都会竖着牌子:中铁集团。当地华人耿长青说,“中企修路之前,从卢本巴希到科卢韦齐大概需要5个多小时,如今的车程是3小时”。

到卡苏鲁矿区齐姆邦伊斯特联合学校采访时,恰巧碰见中国工程师王海涛在指挥修建新教室,他说:“由中企资助的这个项目8月竣工,到时候孩子们就能搬进新教室了。”该校校长西蒙谈到此事激动地提高嗓门,“学生和家长都很开心,对中企的印象非常好”。得知从中国而来,学校的孩子们围过来,用中文说着“你好”“欢迎”。

来到科卢韦齐市的矿石买卖市场莫松波采访时,遇上了漫天飞舞的扬尘。即使戴着大檐帽和防尘围巾,也挡不住强劲的风沙往嘴里钻。对于这种情况,莫松波市场主管卡彭德·威廉姆显得格外适应。他站在室外指着整个市场说,“我们希望中国公司能在这附近修路,把土都盖上。这里还需要电力,希望中国公司带来哪怕是发电机”。为什么希望中企帮忙解决问题?对这个问题,卡彭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中刚两国是一家人,我们会和中国人共同建设。”

“中国人晚上也在建设/一转眼就建好了/夜以继日的工作/啊/勤劳的中国人。”一名中企刚籍员工说,当地人把对中国人的良好印象编成这样的歌曲。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模仿中国”

在刚果(金)采访时,注意到政府官员办公室的墙上都高挂着总统约瑟夫·卡比拉的半身像,以示尊敬。卢阿拉巴省省长黑沙合·穆耶告诉环环,刚中两国能在各领域完美合作,与总统曾在中国学习有关。

1998年2月,卡比拉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深造。然而不到半年,他因国内发生叛乱不得不提前回国。当时卡比拉正跟着老师在山东考察,得知消息立刻请假回国。据说,卡比拉以为能很快处理好事情再回中国,所以途经北京没有回校收拾行李。不料,叛乱持续数年,卡比拉没能继续完成学业。

2006年,在刚果(金)第一次民主大选中,卡比拉击败对手成功当选总统。卡比拉曾表示,“我虽然在中国国防大学只学了半年,但受益匪浅,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可能不会在国内站稳脚跟。”2015年中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卡比拉还来华出席了阅兵仪式。

穆耶说,卡比拉了解中国,而刚果(金)的国民又能认同总统的观点。以往的政府官员喜欢把子女送到欧美留学,现在中国的魅力更大,“我的女儿就在中国”。卢阿拉巴省矿业局局长吉恩马里耶的4个子女也都在中国留学。他表示:“我要他们认真学习中国的技术,毕业之后必须回来帮助刚果(金)发展。”他还悄悄说,“我一直希望儿子能找个中国媳妇。”

无论是省长局长这样的政府官员,还是像木卡酷这样的市民,他们都对环环表达了“要通过学习中国改变祖国”的想法。彭云奇认为,这说明该国各阶层都被中国的发展速度折服,他们佩服中国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模仿中国。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5月在北京举行后,“一带一路”中的非洲机遇成为刚果(金)的热门议题。穆耶对于中国的这项倡议非常感兴趣,他对记者说,他每天都在关注“一带一路”,希望未来有更多矿企以外的中企来到刚果(金)。据穆耶介绍,其实目前的合作领域已经有所扩大,以前在该省的10个中企中,7个与矿业有关,如今银行、旅游等行业的公司正纷纷入驻。

“刚果(金)是个有潜力的国家,一是因为国民普遍向善;二是注重教育,学校普及率高。”当地一名中企高层接受采访时说,“以前中国‘走出去’多是纯企业行为。现在国家有了‘一带一路’倡议后,企业信心大大增强,在刚果(金)大展拳脚的底气更足了”。

穆耶表示,卢阿拉巴省还计划成立孔子学院,大力推广中国文化,中文会越来越普及。“说不定下次我们见面时,我不用翻译也能跟你沟通了。”穆耶半开玩笑地说。(环球网微信公众号)

责编:樊小菲、李瑞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