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狮子大象如果会说话 一定会感谢中国志愿者

2017-07-17 11:14:11来源:海外网
字号:

28.jpg

6月17日,一名工作人员在马纳普斯国家公园内巡逻。新华社报道员陈雅琴摄

“中国人是真正来做事的”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中国对我们的支持都是无条件和一如既往的”

让动力三角翼进入马纳普斯,一开始园方是持怀疑态度的。

“起初我们不相信来自中国的志愿者能把项目做起来。”阿亮说,在此之前,每年都有几个西方非政府组织来马纳普斯考察。“他们说要跟我们合作,要来帮助我们,但往往是来考察一番,跟我们园方谈一谈,开个会,然后就没下文了。”几次被“忽悠”之后,园方对这些非政府组织和志愿团队的热情也减去了大半。

“要打消园方的顾虑,就得靠自己的行动。”王珂说,两年多来的3次志愿行动中,他们用自己对志愿工作的热忱,让园方感受到“这群中国人是真正来做事的”。

同时,中国政府的给力援助,也让志愿者们的行动更有底气。2015年12月,中国政府向津巴布韦捐赠了价值1400万元人民币的一批物资,包括越野车、皮卡车、载货汽车、平地机和拖拉机等各种车辆,以及手持对讲机、太阳能移动电源、背包、睡袋、冲锋衣、帐篷、望远镜、手持GPS定位仪、柴油机和水泵等装备。津巴布韦环境部长穆欣古里表示,中国提供的援助物资对津巴布韦开展反盗猎活动意义重大。

“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援助,马纳普斯国家公园的装备水平有了不小的提高,打击盗猎分子的能力也更强了。”王珂说,“更重要的是,园方对我们更信任了,也更愿意与我们开展更大范围的合作。”

“中国在履行野生动物保护责任方面做了很多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中国对我们的支持都是无条件和一如既往的。”阿亮说,“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这种支持对我们反盗猎事业的帮助。”

参加过两次志愿行动的飞行教练胡英健记得,去年中秋,他正在保护区与阿亮一起巡逻。每个月圆之夜,都是盗猎的高发期,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盗猎分子所觊觎的大象、河马等动物将无处遁形。但他们守了一个晚上,没有听到一声枪响。

“感谢你们!你们在空中飞翔,盗猎者都不敢来了!”阿亮向胡英健竖起了大拇指。

“这夸奖,是最好的中秋礼物,比给我吃几个月饼还高兴!”胡英健说。

胡英健还记得,去年8月下旬某天,保护区工作人员迪纳耶发现了一具被枪杀的大象尸体,为了取下象牙,大象的脸都被割开了,惨不忍睹。他判断盗猎者还在附近,可能继续作案,便立刻用手台通知了胡英健。胡英健带上工作人员,驾驶动力三角翼追踪,迫使盗猎者望风而逃。“他们怕留下痕迹让我们追上,连鞋都扔了,光着脚逃走了。”

目前,中津野生动植物基金会向园方捐赠的直升机、动力三角翼、橡皮艇、升降机等装备,都已经在马纳普斯投入反盗猎工作,去年园方就用橡皮艇抓获了一批盗猎分子。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中国志愿者在津巴布韦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和声誉。此次志愿活动期间,津巴布韦非洲野狗协会就主动上门,希望王珂和他的团队帮助该协会用动力三角翼协助保护濒危的非洲野狗。还有不少非政府组织与王珂联系,询问其还需要哪些物资和帮助。

29.jpg


6月16日,中国志愿者在马纳普斯国家公园北部的赞比西河上巡逻。赞比西河是津巴布韦和赞比亚的界河,许多盗猎分子趁天黑从赞比亚一侧渡河潜入马纳普斯从事盗猎活动,得手后再渡河返回赞比亚。新华社报道员陈雅琴摄

“吃没吃过的苦,看终生难忘的景”

有个志愿者,被芒果蝇在皮肤上产了卵,蛆就在皮下寄生了下来,在他体内到处钻来钻去,最后去中国援津医疗队才把蛆取出来

在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津巴布韦当野保志愿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吃没吃过的苦,看终生难忘的景。”参加了3次志愿行动的张广瑞说。

“在这里要应付的挑战,都是在国内根本想不到的。”张广瑞让记者看了身上被蚊子和跳蚤咬的70多个包,“这里的虫子特别毒,有些肿包半个月都下不去。上一期有个志愿者,被芒果蝇在皮肤上产了卵,蛆就在皮下寄生了下来,在他体内到处钻来钻去,最后去中国援津医疗队才把蛆取出来。”

由于距离首都哈拉雷太远且交通不便,蔬菜的补给成了一个难题。记者在志愿者宿营地的厨房看到,除了各种品牌的咸菜之外,只有储存时间较长的洋葱和土豆等几样东西,绿叶菜则是完全没有。

“国家公园有规定,所有补给都必须从外面带入。我们在这里不能种菜,不能钓鱼,也不能打猎。”王珂苦笑着说。“补给又比较难,要弄到新鲜蔬菜,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旱季还好说,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雨季才是对补给的最大考验,因为道路泥泞,车子很难进来,补给往往要一两个月才有一次。

张广瑞回忆起人生中吃过的最难忘的一碗回锅肉。“那是第一次来马纳普斯,当时正值雨季,其他补给品基本都吃完了,只能天天啃土豆。一天晚上,我们在厨房找到一块肉,时间放久了,都有点臭了,硬着头皮用这块臭肉和大葱炒了个回锅肉,没想到还挺好吃,味道至今难忘。”

没有酬劳,咬得一身包,天天跟动物周旋,还要自己贴钱吃喝,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这些中国志愿者来到万里之遥的津巴布韦,投入反盗猎工作?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有偏见,认为中国人爱买象牙,爱吃野味,是动物的‘天敌’。”志愿者袁洵杰说,“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志愿行动改变他们的印象。”

“当你驾驶着三角翼,你就相当于拥有‘上帝视角’,可以从数百米高空俯瞰大象奔跑;当你住在保护区里,你就是万千生灵的一员,早上走出帐篷,发现大象在远处看着你,你会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大自然。”志愿者梁佳俊说。“身为一名野保志愿者,你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你所付出的。”

来津巴布韦之前,志愿者王伊琳对这趟非洲之行有不少顾虑。但一个多月的志愿工作之后,她已经不想离开了。在国内有手机依赖症的她,现在可以一两天不碰手机。

“有一天早上,天刚拂晓,一只狮子来到河边,看着朝阳,我就这么远远地看着它的背影。这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的景象。”王伊琳说,中国志愿者来到这里,正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让这样的美景能够永恒。

责编:樊小菲、李瑞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