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归侨侨眷:“舌尖上”的致富故事

2017-05-30 11:35:00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摘要:题:云南大理归侨侨眷:“舌尖上”的致富故事 1978年,越南大规模排华,5岁的钟明跟随父母和两个哥哥辗转回国,被统一安置在宾川县大营镇彩凤华侨农场,如今已成为大营镇华侨社区,生活着1834名越南归侨及侨眷。

云南大理归侨侨眷:“舌尖上”的致富故事

图为客人来钟明的店里买粽子。张丹摄

中新网大理5月30日电 题:云南大理归侨侨眷:“舌尖上”的致富故事

记者 张丹

端午节一大早,越南归侨钟明的小吃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越南特色粽子供不应求,一上午就卖出200多个。

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菱形粽、三角粽,钟明卖的越南特色粽子是长方形,每个重达1公斤。咸粽内包有三线肉和绿豆,蒸熟后可切片直接食用或油煎,香糯可口。纯糯米粽则用碱水浸泡,使糯米易于消化,蒸熟后呈浅棕色。

图为钟明的越南特色小吃店。张丹 摄

“手艺是跟父母学的,听老一辈讲,这粽子是越南华人的专属。”祖籍云南文山的钟明回忆说,清朝末年,家中祖辈跟随马帮到了越南老街省,靠着烧得一手好菜在当地站稳脚跟,生活富足。

1978年,越南大规模排华,5岁的钟明跟随父母和两个哥哥辗转回国,被统一安置在宾川县大营镇彩凤华侨农场,如今已成为大营镇华侨社区,生活着1834名越南归侨及侨眷。

钟明介绍说,“宾川有‘三气’——鸡足山的灵气、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热气、还有我们侨乡的洋气。”

图为钟明的妻子将越南特色粽子“切片”。张丹 摄

宾川是全国著名侨乡,境内4个华侨社区曾先后接收安置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多国归侨。如今宾川共有归侨侨眷8100多人。

“现在说起来是洋气,可那会回来真是两手空空,什么都得靠政府和邻村的乡亲们帮忙。”钟明说,大家回国后都靠种田为生,可父母不愿荒了手艺,就在每周街天摆三张桌子卖小吃,招牌是越南卷粉、春卷、粽子。“我最爱的就是数钱,卖一天的钱能装一小盆,都是一分两分的,总共能有十几元。”

靠着父母街天的额外收入,三兄弟读书时的早点都比别人“豪华”。“好多同学只能吃馒头,我可以买肉包子。”钟明讲着幸福的往事咯咯笑。

1994年,钟明与同为越南归侨的越义凤结婚,并接下了父母手里的小吃摊。“我俩是青梅竹马,所以配合起来也默契。”钟明夫妇将小吃摊发展成早点铺子,兼顾着种家里的8亩田。

图为“赛姐”店里等待吃饭的客人。张丹 摄

宾川县的归侨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缅甸和中国香港澳门等23个国家和地区有广泛联系,形成了特有的侨乡优势。“信息来源广,什么能赚钱,什么行情好,我们都知道点。”宾川县金牛镇柳家湾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赖建明说,宾川县的葡萄产业最早就是从华侨社区开始兴起的。

“种植技术含量低,品质不稳定,再加上连续多雨、冻害,种葡萄赔了钱。”虽然田里亏了,可钟明的早点铺子生意却越来越好。2014年,宾川县举办首届葡萄节,将小有名气的钟明作为美食代表请到县城美食街参展,他所售卖的越南美食广受好评。当年,钟明就将店铺开到了县城。

端午节过后正是葡萄收获的季节,宾川县里多了许多外地来收葡萄的商人和工人。“每年这时候生意最好,卷粉一天都卖得两三百碗。”钟明说,每天从早上四点半忙到下午四点半,回家陪老母亲吃顿晚饭,很满足。“儿子今年22岁了,刚刚大学毕业。我们还要再苦几年,等他结婚就在县城给他买套房。”这是现在钟明最大的心愿。

近年来,加入饮食行业的归侨侨眷不断增加。在柳家湾华侨社区赛姐侨味馆的院子里,几家食客在一棵30多年的龙眼树下打牌、聊天,闲适地等待午饭时间的到来。

饭馆老板兼主厨“赛姐”冼锦玉已是花甲之年,“赛姐是我的小名。”她一边麻利地准备食材,一边回忆往事。

“我妈妈做菜很好吃,以前社区里谁家办席,都会请她帮忙。”赛姐从小耳濡目染,厨艺了得。“我的一儿一女也继承了这个传统。”2014年,一家人商量着开了越南餐馆。

由于赛姐的手艺在社区颇具声名,餐馆的规模逐年扩大,现在已成为社区亲朋好友聚会的据点。

“曾经有人上门想加盟,被我们拒绝了。”赛姐的女儿杜晓霞厨艺日渐精湛,她认为,“饮食是有文化有感情的,一家餐馆要想做好必须有传承,加盟容易割裂这种传承。”“80后”的她对于餐馆的经营有自己的思路,“不仅要食物美味,还要为客人提供舒适的环境,向休闲餐饮的方向发展,相信客人会越来越多。”(完)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