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心”手术后变学霸 从二十八九名到名列前茅

2017-03-27 11:11:07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为什么患者“换心”后性情和智力会改变?

谈及“换心”,不少人会立即联想到相关的影视作品,如,由香港知名演员梁家辉、林熙蕾等人主演的《夺命心跳》,该片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做完心脏移植手术后,原本的陶艺天赋顿然消失,技艺越来越差,种种迹象让她怀疑,这突如其来的一切都与身体里那颗神秘的心脏有关。由西恩·潘主演的电影《21克》,也介绍了一个通过心脏移植手术重获新生,然而痊愈后的他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拥有了心脏捐献者的记忆和性格。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经过20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人类的心脏也许有某种“思考和记忆功能”,这正是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变、“继承”了心脏捐赠者性格的原因。据统计,每10例接受换心手术的病人中,就有1人会出现性格改变现象。

北京武警总医院心外科主任王奇说,这是由手术本身的技术成熟程度和患者的认知决定的。因心脏移植术属于医学界难度高、风险大的手术。患者的心脏会出现停止状态,在心脏复苏的过程中,心脏内部会进入气泡,从而产生器质性改变。身体上的器质病变,使得他们在认知方面出现了障碍,也导致性格出现轻微变化。王主任说,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类似的病例较多,进入21世纪后,随着心外科心脏移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医学界类似的例子反而少了。

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教授张澍认为,病人性格发生变化和手术后使用的药物也有关系。比如,器官移植的病人必须使用抗免疫药,而这些药就有一些影响神经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就可能带来病人性格的变化。另外心脏移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手术,需要经历麻醉、开刀等很多道程序,这些程序也有可能对身体产生影响。像声音改变,就有可能是做手术时需要保证呼吸,插管时对声带造成影响,导致声音改变,等等。

河南医师陈定学曾写过一篇文章《换心人为什么性格大变》,文中提到,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心脏除了血液循环功能外,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出一些化学分子,如心钠素、生物活性多肽等。心脏极可能还会分泌出一些“肽类激素”,这些“肽类激素”蕴涵着捐献者个体的一些信息,导致被捐献者的性格、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梦境等发生改变。

小翔和徐先生的改变是否与之相关?

马量主任表示,影视作品里的剧情,更多的是艺术加工,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他也曾看到过,但该观点目前仍未获得主流医学界的认可,在他看来,“换心人”的性格改变,更多的还是患者自身精神层面的改变。对大部分人而言,心脏移植是个大手术,就像经历了生死考验一样。生活中,经历过生死者,性情多少都会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从医学的角度讲,心脏移植患者术后,随着心功能的好转,其机体的各个机能都会有所改善,不再容易疲劳。

小翔也认可马主任的观点,他说,移植前,他每堂课坐二三十分钟就会难受,以至于他会听不进老师讲的内容,成绩自然不好。术后,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了,每堂课他都能顺利地听完。体育课上,他也开始和同学们一起跑步,一起运动。

马主任还表示,心脏并不像大脑那样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记忆功能,人的性格、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梦境等信息并不是记忆在心脏里,而是记忆在大脑中。由于心脏中并没有记忆相关的信息,所以,供体无法通过心脏把信息直接“遗传”给受体。另外,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遗传信息存储在DNA之中,心脏无法直接合成DNA,心脏并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遗传功能,那么,供体的信息也无法通过心脏直接遗传给受体。

责编:樊小菲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