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双一流"大学建设抢先机 去年新增院士10人

2017-03-09 15:40:25来源:金羊网
字号:

  “中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啃硬骨头、涉险滩。要改革就需要人才、呼唤人才、造就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他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为了更好地打造高层次人才培育的主要阵地,2015年10月,国务院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了高层次人才汇集速度。

  在此半年前的2015年4月,广东就已布局建设高水平大学,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上先行一步,在高层次人才建设中抢占先机。以“双高”对接国家“双一流”,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广东17所参建高校发展势头良好,各项成绩亮眼。

  引才

  600万经费背后的诚意感动了他

  不遗余力邀来海外“大咖”

  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高校赴海外招聘人才之前,广东高校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吸引高层次人才。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如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九所高校的卓越大学联盟,就曾“抱团”进行海外人才招聘活动。

  中科院院士、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曹镛是国内最早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带领的团队正在研发的柔性显示屏或将引领未来移动设备的最新发展方向。

  1997年,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刘焕彬及材料学院院长贾德民向在美国工作的曹镛发出邀请,请其来粤主持创立一个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方面的实验室,填补广东在此领域的空白。当时,曹镛没有立刻答应,笑着说“建实验室需要很多钱的”。没想到贾德民爽快地回答:“您就开个单子来吧。”

  后来,曹镛开了一个组建实验室必备的各种仪器清单,造价约70万美元。不过,他没太把这事放在心上。

  令他惊讶的是,事隔近一年,刘焕彬突然来函说:“建设经费已到账,学校批下人民币600万元启动费,相应的实验室已经腾空,请您来看看。”当年国内还未全面启动引进海外人才,高达600万的建设经费着实并不多见。

  “我被华南理工大学的诚意感动了。”1999年,曹镛只身一人飞来广州,自此扎根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岭南大地上。

  育才

  非博导也可带博士生

  突破成规 造就“国家优青”

  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党政办主任李奈青在人事人才一线工作了十几年。对于如何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吸引和打动人才,李奈青的经验是“撑好面子,做好里子”:“除了一些硬的条件和配套之外,我认为更多时候靠的是学校的格局、气度、文化、底蕴、制度和软环境等。”

  中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仇荣亮则在培育人才方面做出不少尝试。“我也曾年轻过,深知年轻人相对需要更多的支持。”2012年,环境学院领导与院内所有老师商议了一个举措,把当时“211”的学科建设经费全部用来支持年轻人,一分不剩。

  仇荣亮的第二个尝试是让一批深具学术潜力和发展势头的副教授(非博导)提前带博士生。因博士生的招生名额有限,这一做法所带来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但当时一些未能分配到博士生招生名额的教授、博导对这个举措都很支持。

  “回过头看,由我们学院自己培养的两个‘国家优青’实际上都受益于此。他们都是在成为博导之前就开始带博士生,这对他们整个科研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仇荣亮说。

  【数说】

  2016年,广东新增国家级人才近300人,其中包括院士10人、国家“杰青”28人、长江学者30人、千人计划人选138人等。

  2016年5月,广东省教育厅首次组织广东高校,组团到哈佛大学招聘,达成初步意向约150人。

  2016年,广东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实施“外培计划”,全年共派出141名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比2015年选派人数增37%。

  在2016年中国专利奖名单中,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获7项专利奖,较2015年的2项大幅提升,跃居全国第三。

  【观点】

  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

  吸引科学家不能光靠钱

  建设一流大学要把现状和目标区分开,新引进的人才要以在该校所做的成果为标准。另外,公办高校应该对个人待遇限高,现在有学校开“价”已远高出国外。实际上不少科学家首先考虑的是工作条件。美国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给出的优待就是学校会给其一张免费车票。应用型的科学家也不用担心钱,给他基本工资,将来可以技术入股。国家对这方面应有明确规定,不然把风气搞坏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型“歼轰7A”总设计师唐长红:

  人才要“孵化”要“育化”

  关于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有培养人才的氛围、培养人才的时机、培养人才的条件。人才不仅需要“转化”,还要“孵化”,更重要的是还要“育化”,并且建立“育化”的环境。建立“育化”的环境关键是要定好目标、做好调研。目前我国科技进步飞快,科技管理部门多,但是要真正形成“合力”,还需要一条主线的牵引。

  羊城晚报特派北京记者 王倩 通讯员 粤教宣 蔡珊珊 卢庆雷

  总策划 刘海陵 执行策划 孙爱群 林洁 胡军

责编:关皓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