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带着41处伤痕离开这个世界 身边家暴有多严重

2017-02-20 14:53:16来源:海外网
字号:

我们身边的家暴有多严重?

39.jpg

毕希熙的悲剧少见吗?我们身边的家庭暴力究竟有多严重?2016年5月,英国下议院图书馆公布了一份关于家庭暴力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情况报告。

报告对“家庭暴力”概念使用了更宽泛的定义——对16岁以上男性或女性家庭成员实施的,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性上的、经济上的或情绪上的虐待、威胁、强迫、控制性行为等。

在这个定义下,8.2%的女性和4%的男性曾在2014/15年度经历过家庭暴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家暴受害者在这两个地区的人数达到了130万女性及60万男性。27.1%的女性和13.2%的男性16岁后经历过家暴。

对那些意识到自己承受家暴、或者说处于有压力的家庭关系中的人,最常问的问题是,“就算我报了警,或者打了求助电话,我能得到什么呢?我可能会因此离婚,失去身份、失去经济供养、我的孩子可能会失去父(母)亲……”

事实上,这样的担心存在对英国法律的相当误解:

首先,除了依法给予施暴者民事处罚或刑事制裁,英国政府目前能为家暴受害者提供的帮扶,其实是相当多元而实际的。这些救济包括:为因家暴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宿支持;为他们所遭受的身体伤害提供治疗;为他们遭受的精神伤害提供心理救助和咨询服务,为他们提供经济支援,等等。今年4月起,一项专门为遭受暴力的妇女及女孩的资金将落实到英国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也就是说,遭受家暴者,有理由相信英国政府、社会及各类机构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和保护自己。

其次,根据移民法,在婚姻关系或者民事伴侣关系中,持英国配偶签证的一方若遭受家庭暴力,即使婚姻关系的存续尚不够内政部规定的年限,也可以凭借警方、医院或相关救助机构出具的证明证实家庭破裂的原因是家庭暴力,从而获得永久居留权。因此,家暴受害者其实不必因身份关系的束缚而忍受家暴,而是完全有机会逃离家暴婚姻,获得独立,展开新生活。

“责怪家暴受害者不离开不够公允”

因此,分析受害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恐怕才是了解他们面对家暴不仅不离开、反而帮助施暴者掩饰的途径:

伦敦大学城市学院心理咨询博士、英国健康及护理专业协会认证心理咨询师尹依依告诉《英中时报》,首先,在很多关系当中,受害者已经被塑造成“过错方”,比如“打你是因为你跟异性联系”,久而久之,受害者自己也形成了“我有错,我该打”的错误认知,所以甘愿承受暴力;其次,原生家庭的影响。受害者的成长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对家暴为什么没有过激反应?那些曾接受父母暴力教育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也能容忍伴侣施加的暴力;不离开可能还有实际的原因,如经济依赖关系,当然在本案中不存在,又如因子女维系糟糕的关系;此外,一些亚洲女性十分在意面子问题,她们不愿对外曝露个人生活不如意的一面,因此对自己承受的家暴倾向于掩饰。

尹博士同时也指出,因为受害者接受过高等教育、且不差钱,而责问他们为什么不主动离开家暴,是不够公允的,因为他们经历的感情是多面的,施暴者的常态可能是温柔体贴的伴侣,这让受害者对此产生依恋和幻想而无法离开。

长期家暴受害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自尊心较低,恐惧失去爱,所以愿意付出(金钱、性或隐忍等)甚至受虐去得到爱。

家暴发现者应当介入制止

40.jpg

毕希熙身边的亲友曾多次发现她脸上和身上的伤,她甚至对他们说过真相,然而,他们中间少有人真正站出来揭发和阻止施暴。

也许是尊重毕希熙的感情和意愿,也许是出于不干涉他人私事的考虑,但这样的忽略,最终酿成了他们失去毕希熙的遗憾。家暴发现者,到底该不该抛开“干预别人私生活”的顾虑,介入家暴?

尹博士明确指出,家庭暴力(包括亲密关系间的暴力)并不是个人隐私,以隐私为借口拒绝和逃避介入家庭暴力的做法是纵容暴力,并可能会加重对受害者的伤害。

当旁观者发觉有人在遭受人身伤害时,应毫不犹豫给予帮助。一方面,暴力出现时,已与私人感情无关,因为它是一个人在非法损害另一个人的人身权利,并很可能导致无法挽回悲剧;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信息不畅、语言不通的移民受害者,很可能无力求助。

专注移民心理研究的尹博士也发现,因对环境、语言、救助系统不熟,加上经济、人身依附关系和心理,移民家庭家暴的发生比例较高。

因此,无论是匿名帮助报警还是拨打救助热线,在英国,都会得到警方和救助机构的积极回应,旁观者举手之劳,也许就可以及时制止暴力,或对施暴者产生震慑。

责编:樊小菲、李瑞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