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将以质量优势赢得中高速增长”

2017-01-18 13:30:27来源:来源:南方网
字号:

  许勤在记者会上答记者问。

  南方日报记者在记者会上向许勤提问。

  从解码深圳经济中高速增长到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畅谈创新发展的全球视野到落实民生实事的切实作为……17日,为期4天半的深圳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出席记者会。1个多小时内,许勤共回答6个问题,涉及深圳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深港合作、提升市民“获得感”、城市质量提升等话题。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深圳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定位,深圳如何布局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许勤说,目前全球正处于科技和产业创新集中爆发的前夜,互联网应用、生物技术、新材料应用等领域的集中爆发,将对全球经济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产生根本性的长远影响。今年开始,深圳推出“十大行动计划”,包括重点推进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过去我们更多是把海外资源集聚过来,现在要更多地‘走出去’,走向全球科技最前沿区域,走向人才最集聚区域,共同建设国际化创新中心,使深圳的创新触角遍布全球创新最活跃区域。”

  关键词1深圳质量

  以质量优势对冲成本劣势,以质量先行赢得发展主动

  记者:2016年,深圳经济实现了9%的增速,这是否是深圳质量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否就是您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以质量优势对冲了成本劣势”?

  许勤:深圳去年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落实中央“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要求的实践结果。近年来,深圳坚持以“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思路推动工作,以质量优势对冲成本劣势,以质量先行赢得发展主动,获得了中高速的增长。在经济发展上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不仅支撑了深圳发展效益的提升,也支撑了深圳可持续的稳定增长。

  从经济质量看,全口径财政收入方面,深圳从2010年的3507亿元增加到去年的7901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107亿元增加到3136亿元,前者是2010年的2倍多,后者接近3倍。这都是我们坚持以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长期坚持下来的结果。

  2010年以来,深圳全口径财政收入是3.76万亿元,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是1.87万亿元,累计财政收入是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2倍,这充分说明投入产出比很高,反映出我们的经济发展质量比较高。另外,产业结构方面,除了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之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去年提高到5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约为40%,这也处于领先水平;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0%;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60%,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70%。

  从创新质量看,深圳研发投入由2010年的333亿元到2016年的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也提高到4.1%,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的韩国的水平。创新载体数量2010年是419家,2016年是1493家,是过去的3.6倍。专利方面,PCT专利申请数量2010年大约5500件,去年大约2万件,也是3.6倍,占全国总量50%左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方面,2010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54家,到去年已经超过8000家,现在总量是过去的近6倍,无论增速还是总量都比较突出。

  从城市质量看,以原特区外投资为例,2011年到2016年累计投资超过1.14万亿元,占全市总投资的70%。

  从生态质量看,也有大提升,实现了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双提升”。“十二五”到现在,主要污染物排放都大幅降低,“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累计下降57.2%,氨氮累计下降40.6%,二氧化硫累计下降44.6%,氮氧化物累计下降37.8%。在此基础上,去年又分别继续下降8.6%、5.2%、10.2%和3.4%。大气环境方面,PM2.5从前几年的4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27微克/立方米,深圳蓝已成常态。

  从民生质量看,2011—2016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投入年均增长30%,累计大约9000多亿元。比如在学位供给上,期间新增中小学学位16.3万个,幼儿园学位17.3万多个。在解决医疗供给不足和提升医疗发展质量问题上,通过实施“三名”工程,进一步提升医疗发展水平和医院建设质量,三级医院从9家增加到31家,三甲医院从3家增加到11家,新增病床数1.8万张。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深圳按照中央要求推进质量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充分体现了质量型发展的成效。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把质量的要求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要“跑赢”消费升级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7年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深圳如何努力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排头兵?

  许勤:中央作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指明了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对于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对于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战略意义,对于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提升水平、走向中高端,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需要,进一步稳固外贸市场等,都是极其重要的。深圳作为经济特区,要在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上,率先抓好落实,争取走在前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去具体认识、理解、落实,所以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了六个方面的阐述:一是创新,如何利用创新驱动发展增强供给能力,用创新创造新的供给,引领新的需求。比如说大疆无人机,这就是通过创新创造的新需求。二是质量,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通过质量引领进一步提升供给水平。三是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四是实体经济,打下更加坚实的供给侧根基。五是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好供给环境。六是民生,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深圳要从这六方面发力,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

  我们要充分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把握它的战略意义和具体实践路径,突出以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强化创新驱动的“主引擎”作用,突出发力实体经济“主战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以下几点:一是供给侧跑赢消费端,否则我们就会产生过剩产能,供给也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消费者就会到国外采购更高端的产品;二是产业升级跑赢消费升级,跟得上消费需求;三是生产率提升跑赢成本上升,这样才有竞争力,才有可能继续走在前面。

  关键词3“十大行动计划”

  要使深圳创新触角遍布全球创新最活跃区域

  记者:去年以来,《福布斯》《经济学人》和《华尔街日报》等世界知名媒体持续报道了深圳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并将深圳冠以“新硅谷”的称号。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启动新一轮创新战略,重点实施“十大行动计划”,能否进一步介绍这方面的详细情况?

  许勤:关于深圳的创新,外界有许多报道,我们自己也有评估。深圳创新既有它的长处,也有短板。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深圳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定位,要求深圳在科技和产业两个方面都做创新中心,这是新的发展需求,需要在以往创新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未来布局。“十大行动计划”从今年开始实施,这是对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布局,这个布局我们还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推进。

  “十大行动计划”既是深圳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的重要抓手。这既是针对未来需求,又是针对当前任务。深圳在应用研究方面相对较强,这些年我们在创新能力和创新载体建设上下了不少工夫,在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科研机构建设方面都作了整体布局,但是基础研究仍是需要弥补的短板。深圳不像北京、上海,有国家布局的很多大院大所,所以从“十三五”开始,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力度。我们将在数学、新材料、医学、脑科学、数字生命等方面规划建设十大基础研究机构,推动基础研究实现突破。

  关于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方面,我们将把石墨烯、微纳米、机器人、5G移动通信、金融科技、VR/AR等作为重点,构建从科研到产业化以及到应用的全链条,形成若干纵向新的增长点。我们还将组建十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进一步引进著名科学家和全球科技资源,使深圳在国际创新中有更深的根基,有更大的资源集聚能力。十大海外创新中心建设也是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更多是把海外资源集聚过来,现在要更多地“走出去”,走向全球科技最前沿区域,走向人才最集聚区域,共同建设国际化创新中心,使深圳的创新触角遍布全球创新最活跃区域。

  此外,我们还将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深圳制造业走向精密制造、智能制造、高端制造,以制造业夯实发展基础。当前,在德国实施“工业4.0”、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制造业回归,以及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低成本优势发展中低端制造业的情况下,在这一轮全球制造业重新分工和布局的过程中,深圳如何形成自身优势,进一步分享制造业发展机会?我们就是要通过自身创新,来增强深圳制造业竞争能力,推动深圳实体经济取得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发展。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的机器人、3D打印、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我们已经在推进,无论是学校、研究机构、企业还是政府都在跟上,相信这些布局会对深圳制造业产生巨大影响。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需要科技创新,需要产业创新。

  总的来说,推出“十大行动计划”,一方面是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定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希望以深圳的创新实践,为国家建设科技强国、为“中国制造2025”作贡献。目前全球正处于科技和产业创新集中爆发的前夜,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集中爆发,其中就包括了互联网应用、生物技术、新材料应用等,将对全球经济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产生根本性的长远影响。推出“十大行动计划”,就是要抢抓新一轮科技、产业发展新机遇,找准发展重点,通过政府和科研机构、大学、企业以及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集中力量加快创新发展,早日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关键词4深港合作

  深港联手可集聚更多国际创新资源

  记者:您当选深圳市委书记之后,第一次外出公务是赴香港参加深港合作会议。那次会议上,两地签署了合作开发河套地区相关协议。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请问深港合作方面会有什么新的举措?

  许勤:深港合作是深圳区域合作的重要方面,深圳市委、市政府及各个部门都非常重视。无论是早期开放,还是后期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从最早的一般贸易和加工工业,到现在升级到科技、产业、环保、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都需要加强与香港的合作。

  今年上班第一天,我们到香港,同香港特首等主要官员进行会谈,并专门召开深港合作会议,两地签署了关于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建设的合作协议,谋划把这个区域以及深圳河北部地区大概3平方公里建设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园区,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两地可持续发展。两地合作潜力巨大,联手可以集聚更多国际创新资源,现在很多研究机构考虑和香港或者深圳合作时,已经看到了深港合作的优势。所以,我们一定会按照签署的协议以及双方议定事项推动双方合作,在“一国两制”方针和粤港合作框架下,通过加强合作来促进香港和深圳的发展,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5民生建设

  去年教育、医疗支出增长均超三成

  记者:和往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民生的内容有更多笔墨,尤其强调从市民需求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今年深圳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将有哪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如何让市民有更多获得感?

  许勤: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用于提升民生保障能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大家的幸福指数。

  去年,深圳完成了116件年度民生实事和7716件民生“微实事”,解决了一批事关市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今年,深圳将继续实施119件年度民生实事和一批民生“微实事”,特别是将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以便第一时间了解市民的需求,进一步优化工作方向和重点,更好地服务市民。

  交通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轨道交通三期6、8、10号线等建设,开工四期12、13、14、16号线。

  另外,深圳将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目前国家卫计委已经批准深圳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还将建质子治疗中心,这将加快提升深圳的肿瘤诊疗水平。对社康中心,深圳要进一步优化布局、提高配置,包括人员、设备、药品配置等,让很多慢性病药、老年人用药在社康中心就可以得到。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

  深圳还将加快推进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供水管网改造、优质饮用水入户改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工程;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大力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新开工及筹集人才和保障性住房8万套、供应4.5万套。

  “十二五”期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年均增长29.7%,累计达6734亿元,是“十一五”的3.4倍。去年,九大类民生支出2380.3亿元,其中教育、医疗支出增长都超过30%。

  总之,深圳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不断提高民生事业发展水平,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更加幸福。

  关键词6“城市质量提升年”

  今年拆违面积要在去年基础上翻番

  记者:2016年是深圳“城市管理治理年”,今年则被确定为“城市质量提升年”。请问2016年深圳在城市管理和治理领域取得哪些新成效、新进展?新一年将采取哪些措施,在更高起点上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许勤:政府工作报告对去年“城市管理治理年”实施效果作了详细报告。比如,单独设立了深圳市安监局,组建了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为了强化资金保障,专门设立了150亿元的专项资金。同时,组织开展16项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推进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对《城市公共安全白皮书》作了进一步评估,建立了3320人的监督检查队伍,健全57个专项应急预案,关闭取缔企业和场所3968个;以空前的力度严查严控违法建筑,一共拆除消化违建约1100万平方米。今年还将继续加大力度,拆除消化违建面积要在去年基础上翻番。

  今年除了继续实施去年采取的积极措施,还要着眼整个城市发展质量,把质量要求渗透到公共安全和城市建设、管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更多的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质量提升年”是“城市管理治理年”的继续、深化。我们将从提高城市建设标准、超前布局基础设施、拓展发展空间、推进精细化管理、打造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统筹:江强张玮采写:戴晓晓张玮张光岩穆玉洁摄影:鲁力朱洪波

责编:关皓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