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新加坡华人骑车返乡 美景比不上回家的路

2016-12-16 10:06:09来源:海外网
字号:

导语

旧时,广东人称往东南亚地区叫“下南洋”,出国则统称为“过番”。他们沿着一条现在被称作“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交通要道,或贸易、或谋生、或移民,由近及远,由区域而世界。据统计,目前广东籍海外华人华侨约有3000万,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中有人衣锦还乡,也有人再无归期。如今,每年都有不少华人华侨越过重洋,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向外开拓之路,也是回乡寻根之路。

今年60岁的罗润祥,是一位新加坡华人。他骑着自行车从新加坡出发,选择了自己的祖籍地——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横乾村作为最终目的地,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寻根问祖之旅。

六旬华人骑行回乡探亲

30.jpg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的石碑就立在324国道旁。依着当地人的指引,记者在石碑以西找到了那条流淌向南的水道。水面不宽,10米不到。岸边,老旧的民居密集簇拥。古港地处韩江入海口的河海交汇处,既是对外贸易口岸,也是移民的口岸。这里是当年广东红头船的出海基地。

明清时期广东人下南洋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是木制帆船,因其船头都被漆成红色,故被称为红头船。如今,红头船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成为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每年,都有不少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搭乘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回到广东寻根问祖。

31.jpg

樟林古港石碑。

年过花甲的罗润祥选择特别“脚踏实地”的方式,游览故乡的风光。

罗润祥今年60岁,父亲是客家人。父亲1949年前就从梅州大埔跨洋到新加坡谋生,随后在新加坡成家立业。多年前为锻炼身体,罗润祥爱上了骑行。2010年退休后,罗润祥萌生了长途骑行的念头。19年前第一次回大埔时,这里的景色、美食让他倍感亲切。他最终选择了和新加坡相隔多个国家、距离4000多公里的故乡作为骑行目的地。

经过5年的准备,去年11月27日,罗润祥出发了。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泰国,罗润祥的骑行都很顺利,但是途经老挝时,自行车出现严重的故障,需要送回原厂修理。最后,他只能从老挝乘机飞往昆明再飞往深圳。“未能全程骑行,这成为了我此次骑行最大的遗憾。”

今年1月27日,罗润祥从深圳出发再次骑上了自行车。第一天,就遇到气温大幅下降。“那天最低气温5℃,更要命的是,下起了冰雨。”罗润祥回忆,当时又正值春运,多重因素叠加,给他的骑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初的几天,每天都筋疲力尽,我第一次有了想要放弃的念头。”罗润祥说,但“尽快回到家乡见到家乡的亲人”的想法让他最终坚持了下来。

“沿途我遇到了从深圳骑自行车回梅州的年轻人,还遇到了从深圳到江西的摩托车返乡队伍。”罗润祥说,一路上他和同行的人们相互打气,感觉很亲切。

历经9天的广东省内骑行,罗润祥终于在春节前夕抵达横乾村。

乡音无改,“回家”过年

32.jpg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落叶归根是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也是千千万万海外华人华侨毕生的信念。

终于回到家乡大埔,罗润祥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尽管他在新加坡每年也会过春节,风俗习惯和家乡基本一样,但这次是他第一次在家乡和亲人一起过。

在新加坡,春节时四马路观音堂人潮汹涌,那是一座香火特别旺盛的华人庙宇,故乡的风俗信仰在海外得到留存。而在庙里燃烧的神香,正来自新会小冈。起源于明代的小冈香,如今已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小冈香”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罗润祥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地道的客家话,也谙熟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这与罗润祥的家庭教育有关,“我父亲平时在家和我们说客家话,并且坚持让我从小接受华人教育,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忘根。”罗润祥说。

与罗润祥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在最初策划长途骑行时,回广东老家只是他数个路线方案中的一个。“其实刚开始我比较倾向骑行欧洲那条路线,因为欧洲国家沿途风景很美。但比起欧洲的风景,家乡的风土人情于我而言更有深层次的吸引力。”罗润祥说,世上再美风景又怎能比得上回家的路?(侨乡广记)

责编:樊小菲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