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龙:在海外大学建立第一个汉学系的普通华工

2016-12-07 16:12:13来源:海外网
字号:

12.jpg

丁龙

如果说卡朋蒂埃与初到洛杉矶的丁龙还是主仆关系的话,到后来随着卡朋蒂埃前往纽约时,丁龙已成了他在曼哈顿住所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或者说,最忠诚的兄弟与伙伴。

1900年,他们共同乘坐从中国返回纽约的邮轮。彼时的排华浪潮仍未减退,船舱中有人要求驱赶丁龙到下等舱去,卡朋蒂埃连忙出面,声称自己是丁龙的秘书,二人得以顺利返回纽约。

为了感戴丁龙多年不离不弃,卡朋蒂埃愿意倾尽所有帮助他实现一个夙愿。

虽然是个文盲,丁龙也并非胸无大志,这位卑微的华人心中始终有个难以言说的愿望。

在漫长的劳工岁月里他省吃俭用,一分一分积攒下了毕生积蓄,打算捐献给美国的著名大学开设汉学系,来研究祖国的深厚文化。

他想让不了解中国的美国人能够一探究竟,这背后的文化究竟有多么博大精深。

一万两千美元,即使对于当时的中产阶级而言,这也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天知道丁龙为了积攒这笔钱付出了多少血汗。

但在华人受尽屈辱的年代里,丁龙的宏愿又是多么遥不可及。

13.jpg

哥伦比亚大学

好在他还有个土豪主人卡朋蒂埃在背后撑腰。

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秀校友及校董,卡朋蒂埃从威士忌和烟草账单中省出十万美元,捐献给哥伦比亚大学。

他在给哥大校长的信中说道:“我以诚悦之心情将此献予您去筹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这笔捐赠是无条件的,唯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还想保留今后再追加赠款的权利……”

14.jpg

与此同时,丁龙也捐出他的毕生积蓄。信中简单无他,只有一句:“我在此寄上一万两千美元的支票作为贵校汉学研究的资助。”落款是:“一个中国人:丁龙。”

15.jpg

丁龙写给哥大校长的信

遗憾的是,对于这笔捐款,哥伦比亚大学并没有欣然接受,反倒显得犹疑不决。

一是他们质疑丁龙的身份:举国反华的背景下,等级森严的名牌老校要接受一个无名华工的捐款必然会引发争议。

二是尽管这并不算一笔小钱,但对于建立一个全新学术科系所需经费而言,还是相去甚远。

16.jpg

卡朋蒂埃急得跳脚,他再次给哥大校长致信:“丁龙不是一个神话,而是真人真事。在我有幸遇到的出身寒微但却生性高贵的绅士中,如果真有那种生性善良、从不伤害别人的人,他就是一个。”

对于美国长期迫害华人的行径,他也有话说:“我并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子孙,更不是在帮残酷和落后的中国辩护,其统治者的罪恶使得它在行进途中蹒跚踉跄、步履维艰。但现在看起来似乎应该是我们去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住在东亚及其周边岛屿上的那大约七亿人的时候了。”

正如小说里写的那样,当你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时,全世界的力量都会来帮助你。

卡朋蒂埃多次和哥大校长斡旋,先后捐出将近50万美元及自己在纽约的住房。

这件事惊动了千里之外的慈禧太后,当即捐赠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五千多卷善本书。李鸿章、伍廷芳等人亦有所捐赠。

终于,哥大校长深受感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就此成立,并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名全球甄选最为优秀最杰出的汉学家。

这当中有当代文化人类学之父,也有百科全书式的大家。

而这一段传奇的建系历程,皆出自那一位默默无闻,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中国仆人。

17.jpg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图书馆

这之后,卡朋蒂埃离世,丁龙也就此杳无音信。

没有墓碑,没有死亡证明,他像从未出现那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仍没能准确地说出,他的中文名究竟是“丁龙”、“田龙”、还是“丁天龙”。

这个古老民族的自觉者,深受着伟大文明的哺育和浸润。

虽然他的力量渺小,却以个体在海外漂泊的经历,造就了一段彪炳史册的传奇。

即使大字不识,仍在华人备受屈辱的年代里,让中华文明出现在西方的课堂上,这是比知识分子还要知识分子的举动。

18.jpg

汉语桥

如今百年过去,曾经饱经忧患的国度崛起,终于也开始向外输出文化。

但愿人们口耳相传间仍能记得,这位在海外大学建立第一个汉学系的普通华工。(来源: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微信号)

责编:樊小菲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