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非小国卢旺达( Rwanda ) ,不熟悉它的人想到的也许只有惨痛与残酷。愿意让儿女来到卢旺达工作生活,或许可以算是一位中国“老非洲”对这个国家最大的肯定。
但如今的卢旺达已今非昔比,近五年来,它的年均GDP增长达到了7%,清廉指数在非洲排名第四,是第一个用上4G网络的非洲国家,还曾多次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列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改革步伐最快的国家。
当然,它依旧是一个内陆小国,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国民收入较低,政府财政资金匮乏,其政府政策也依旧有人诟病指责,但它确实在向上发展。
今年10月,当我身处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第一条步行街上时,哪怕此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还是对它的城市建设、治安和清洁程度吃了一惊。基加利有着比中国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干净的街道,新建的高层大楼,穿着时尚的人们,让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典型”的非洲国家。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市)
而中国元素在这里也随处可见:工地上的中文指示牌,安踏的背包,国产品牌的摩托车,还有路边小孩看到中国人脱口而出的一句“你好”。
(图说:这里的孩子们大多都会说“你好”)
(图说:在卢旺达经常可见的中国元素)
中国援建非洲已经有几十年历史,而在卢旺达工作生活的中国人目前约有2000人。我这次遇到了1989年就到卢旺达参与援建工作的“老非洲”李剑波,他是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卢旺达办事处总经理。
中国路桥是中国主要的对外援建政府企业,1974年开始到卢旺达参与援建。李剑波告诉小编,他1989年大学毕业一年之后被中国路桥派到卢旺达,参与当地基础设施援建项目。刚到卢旺达的时候,李剑波对这里的感觉是人们生活节奏非常慢,懒散而纯朴。耕地开垦率很低,街上穿鞋的人也很少。整个社会似乎仍旧处于原始状态。
初来乍到的李剑波患上了疟疾,度过了一段晚上输液、白天上班的艰难时光。而卢旺达两族内战的阴影也随之而来。1990年,图西族领导的卢旺达爱国阵线发起内战。战争爆发之时,李剑波和他的同事们在基地附近自己建设了防弹墙,将重要物品随身携带,需要走时马上就能走,项目建设都有军队保护才得以进行。当时世界进入民主风潮时期,卢旺达当地政党林立,其中还有族群争斗结伴丛生。
愈演愈烈内战最终导致了大屠杀,期间的三个月中国路桥撤出了卢旺达市场,李剑波也随大部队回国。等他再回到卢旺达,这里的经济似乎已被彻底摧毁,但随后的新生与变化让他惊讶,甚至震撼。
按照李剑波的观察,2000年卡加梅当选总统之后,当地治安和社会明显转好。而真正开始飞速发展是在2005年,李剑波感受到了8%的GDP增长率带来的真正效应。城市面貌也开始变得不一样。卢旺达人民穿着时尚起来,也开始有了“香水味”。现在基本上每一个当地人包括底层服务人员都有两个手机。
与卢旺达政府经常打交道的李剑波对卢旺达政府的严格管理和高效办事能力颇有感触。他告诉小编,在卢旺达,出现纠纷的时候是真正的“有地方讲理”。只要你不违法,一点问题都没有。由于市场规模限制,在卢旺达投资不太可能赚大钱,但这是踏踏实实做生意的好地方。他介绍称,从2008年开始,政府实施违法零容忍(贿赂一块钱和一个亿一样),尤其是反腐力度非常大。他亲身经历过一个鲜明的例子:一个商人贿赂一个官员,金额换算下来甚至不到100人民币,两人都被判有期徒刑六年。
整个卢旺达政府的管理和理念模式,在李剑波看来也在处于非洲前列。卢旺达大多数官员都有西方留学经历,在卢旺达没有资源、交通优势的大环境下,推广以人为本的基础理念,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希望将卢旺达打造成为东非信息产业中心。另外也利用卢旺达位于非洲中心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会议经济”,新建了基加利会展中心和几家五星级酒店,承办各类全球会议。
在我们此行对卢旺达总统和其他高官的采访中,他们也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执政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和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等。
卢旺达的治安也足以让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中国人满意,这其实是小编在卢旺达见人就问的话题。李剑波说卢旺达面积小,人口多,生育率高。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犯罪机率不大,而大多数人性格温和而善良。
卢旺达发展投资局一名官员称,在首都基加利夜里两点中,女性也可以独自一人出门。当然,城市里每隔200米就可见的带枪军警似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该国政府和警察的执行力很受称道,直接找当地市长投诉一些民生问题,也可以很快解决。而即使被偷的手机被卖到刚果(金)等邻国,警方都能够找回来物归原主。
说到中国在卢旺达的角色,中资企业对自己的工程实力和勤奋刻苦很有信心,而在当地耕耘多年的中国企业,对当地情况甚至比一些本地官员都熟悉。李建波说,中国路桥的卢旺达办事处有许多已经工作十年以上的人。中国企业也在对本地企业进行培训,让它们开始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烦恼也不是没有。李建波表示,卢旺达办事处是中国路桥海外办事处里最小的,由于资源和条件的限制,无论怎么做,也永远比不过在邻国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李剑波如今会把自己叫做“卢旺达人”,在东非地区,现在这是一个颇为自豪的身份。他16岁的儿子还在中国国内上学,但已经来过卢旺达很多次。据李剑波说,儿子也想着上完大学“到卢旺达修公路”。
愿意让儿女来到卢旺达工作生活,或许可以算是一位中国“老非洲”对这个国家最大的肯定。
责编:吕文宝、郭妍汐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