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文化视野下的玉器收藏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在贵阳市召开研讨会

2016-11-01 13:18:29来源:海外网
字号:

1.jpg

2016年10月22日至25日,由贵州可佳艺术品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历史和文化视野下的玉器收藏”研讨会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召开。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黄元、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杨伯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玉器玉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贵阳市副市长王玉祥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

2.jpg

玉凤·殷商(可佳珍玉堂藏)

开幕式上,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亚民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是玉石文化的发源地,在经历了巫玉、王玉、民玉三大发展阶段的中国玉器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早形成的文化,新石器时代以降,在近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赋予玉器以新的文化内涵及意义,它既是政治的、宗教的、礼制的,亦是文化的、装饰的、品玩的。

此次研讨会紧紧围绕“历史和文化视野下的玉器收藏”这个主题,主要针对流传有序的馆藏玉器、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以及历史上玉器收藏名家之史实,从玉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讨玉器收藏的历史与内涵。从而不仅对我们今天的玉器收藏有着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更是对于历代中国玉文化的发展与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倡促进文物的研究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今天,研讨历史和文化视野下的玉器收藏将有着更深的时代意义。

3.jpg

玉龙·战国(可佳珍玉堂藏)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黄元同志代表文物学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充分肯定了玉委会在近一年来的工作,特别是学术活动的开展富有特色。在每次研讨会期间,都会举办公益性的玉文化公众讲座,对于玉委会发挥学术优势、扩大学会影响力、传播和普及玉文化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非常值得肯定和学习。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召开可以进一步指明当下玉器收藏的方向,更深刻的理解玉器收藏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推动中国玉器玉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6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大会发言,他们的发言题目分别是:赵朝洪先生《有关玉器收藏的两个问题》、张尉先生《玉器收藏的文化思考》、于平女士《传世元代渎山大玉海材质无损检测及纹饰雕刻技法之研究》、穆朝娜女士《收藏、改制与再利用——妇好墓出土玉器的另类观察》、周晓晶女士《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与玉器收藏》以及朱光华先生《关于古玉沁色研究的思考》。发言从多个角度分别就玉器收藏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古玉器传统雕刻技法与沁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研讨会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以历史和文化的视野反观当下,既是一次中国玉器收藏历史的回顾与研读,亦为当代玉器收藏之乱象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

4.jpg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玉界泰斗杨伯达(左二)

会议结束后,雅昌艺术网记者邀请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玉界泰斗杨伯达先生就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读者进行了解读。在采访中,杨伯达先生谈到:“历史和文化视野下的玉器收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结合大数据的技术背景来讨论。今天我们来到贵州展开研讨会,得到了贵阳相关政府领导的重视,重新解读历史与文化就应该与“大数据”结合,我也想过玉器收藏怎样与大数据结合,这是一项新科技,就我们玉器专业委员来说,这也是未来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

5.jpg

飞天神人奏乐尊·唐代(可佳珍玉堂藏)

对于玉器的收藏,杨伯达先生强调了“审美”素养是玉器收藏的先决条件。他说:从中国的收藏史来看,我们国家从过去的朝廷官员,到文人士大夫,这些人是收藏的主要群体,偶尔也可在文献记载上见到有普通庶民也在收藏。在我看来,收藏需要文化与经济上的双重准备,离开这两方面来讲都无法收藏到高品质的藏品。今天我们会上一些观点提出用科技手段的鉴定来代替研学,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玉文化研究角度来看,玉器收藏与鉴定并不是一个地质概念。玉的收藏包含材料与工艺的双重美,但是当今美学的教育分量太少,“美盲”是无法收藏玉器的,素质与学养达不到,收藏玉器会吃大亏。

6.jpg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历史与文化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必将通过一件件实物加以呈现,让后人观察、玩味、承继——或敬天、或爱人、或博奥、或风雅,而玉器正是真实且不间断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足迹的信物。可佳艺术收藏了商周、战汉、唐宋、辽金、明清各个朝代的玉器,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精益求精的工艺工法,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发扬,并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一分隽永、二分内涵、三分底色。

据悉,为发挥玉委会的学术优势,做好玉文化的传播普及,在研讨会期间,玉委会还在贵阳市青岩古镇举办了一场玉文化公众普及讲座,由玉委会副会长、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尉先生主讲《玉器收藏的文化思考》。

责编:郭妍汐、许雪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