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6 09:04:07|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6月6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新加坡制造商总会标准发展机构和标新局昨天联合推出中药与方剂名称,以及处方标签的两大新标准,借此提高新加坡传统中医药治疗服务标准和专业水平…
这两大传统中医药服务标准由标新局和制造商总会推出,推荐给中医师自行决定是否采纳。另外,新标准也强调要注明药物处方的有效日期。
选择传统中医治疗者,今后可能更容易看懂草药和方剂包装上的药材名称,同时也能遵循更为简洁明确的服药指示。
新加坡昨天正式推出两大传统中医药服务标准,特别强调中药与方剂名称,以及处方标签的规范。这是新加坡首次推出这类中医药标准,推荐给中医师自行决定是否采纳。
根据新标准,今后中医师应为常用药材和标准方剂提供只印有简体中文和汉语拼音的药方名称。标准方剂是指由两种或以上中药,所制成的不同剂型,如牛蒡解肌汤、平胃散和茯苓丸。
目前,新加坡常用的中药材如连翘、金银花和黄连等,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名称或写法。有些中医以拉丁文注明药名,有些则用繁体中文,新标准因此为超过320种新加坡常用中药材,以及190种标准方剂,制定了可相互对照应用的华文和汉语拼音名称。
孙勇平:
让新加坡中医师有统一语言
另一新标准则鼓励中医师改良处方标签,清楚注明在早餐或晚餐后服药,而非目前普遍使用的“每次服用两片,每日两次,餐后服用”的含糊说法。新标准也注明应采用浅色或白色标签,药方所含药物名称也应清楚地以华文或汉语拼音写明在标签上。
值得一提的是,改良处方标签的新标准,也特别强调要注明药物处方的有效日期。
新标准由新加坡制造商总会标准发展机构和标新局联合推出,希望借此提高新加坡传统中医药治疗服务标准和专业水平,并改善医患沟通交流。
此次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召集人孙勇平医生指出,这么做可避免出现误导患者或使他们感到混淆等情况出现。孙勇平也是新加坡标准理事会属下,生物医药标准委员会工作小组成员之一。
孙勇平昨天受访时说:“我们鼓励大家采用新标准,这能让新加坡中医师有统一语言,不希望同一种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方便患者使用理解。”
他认为,这个做法能提升药物和方剂应用上的安全性,鞭策中医在行医时更有责任感。他也吁请中医同行积极采纳新标准,共同提升新加坡中医专业水平。
两标准经长时间商讨制定
孙勇平说:“我们当然希望同业们能从中受惠,目前跨出的第一步还需要一些时间让大家去接受和理解,有可能未来两年至五年内我们会把它转为一套强制标准。这对患者是更好的保障,中医与西医也会有更好的沟通。”
截至2015年,新加坡有超过2800名注册中医师。
行医约有30年的林钥华医师说,这两大标准是经过长时间的商讨后所制定的,因此有信心它能被中医师广泛接受。
“我们鼓励大家尽量采用这套标准,但也要根据各自的诊所情况而定,我想使用标准药物名称对新加坡医师帮助很大,不会造成处方、用药和教学方面的混淆。”
另一名中医师黄欣杰博士受访时指出,工作小组特别强调要在标签上注明药物处方的有效日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
他说:“中药药方的有效日期其实是针对病人的症状,而不是药材本身的期限。比如,有人出现热咳五天后就病好了,但他还留着热咳药,等到下次再咳嗽,但却是寒咳时,若再服用这贴药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黄欣杰目前都会口头告知患者服药期限,接下来他打算在标签上注明开出中药的有效期限。
不过他认为,有一部分中医师有可能在执行时面对挑战。他说:“这主要取决于中医师是否装有电脑系统,如果仍用手写,要在处方标签上写下那么多药名可能会花费多点时间。”
有关机构也特别针对这两大标准出版了说明书,中医师可上网订购。新加坡制造商总会标准发展机构接下来也将为中医药业者针对新标准举行说明会。
我们当然希望同业能从中受惠,目前跨出的第一步还需要一些时间让大家去接受和理解,有可能未来两年至五年内我们会把它转为一套强制标准。这对患者是更好的保障,中医与西医也会有更好的沟通。
方剂名称,服药,中医药治疗,寒咳,常用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