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杨绛先生:万里梦终 无需再觅归途

2016-05-26 08:18:09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北京时间5月25日凌晨一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QQ截图20160526082118.jpg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

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我们仨》

回家

有一晚,已过杖朝之年的杨绛先生做了一个梦。梦中杨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一同散步说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那时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幕,苍苍茫茫中,忽然丈夫不见了。她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她喊,也没人应。

只她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大声的喊,连名带姓的喊,但喊完只剩彻底的寂静。

梦里她踏在一条沙土路上,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正待寻觅归路时,她拦下了一辆由老人拉的黄包车,可是停车后,她怎么也说不出要到哪里去。惶急中,杨先生醒了,钱先生在他旁边的床上睡得正酣。

杨先生转侧了半夜等钱先生醒来,告诉他这个梦,埋怨他怎么一声不响地撇下自己。钱先生也不为他自己辩护,只安慰她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自此不久,回家成了杨绛先生的一个执念。

1994年夏,钱钟书先生住进了医院。杨先生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

1995年冬,他们的女儿钱瑗也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杨先生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杨先生觉得自己像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QQ截图20160526082136.jpg

钱钟书和杨绛

1997年早春,钱瑗去世。1998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

杨先生把这些点滴都收在她的散文集里,取名《我们仨》。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三联书店版的《我们仨》,这是正文的最后一页,第123页。

钱先生离世以后,那个丈夫回家的梦,她又做了很多次。每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梦中的她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她认为那大概是“钟书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对于一个垂暮老人来说,死亡是一个躲不开的话题,是惊惧,是惶恐,是坦然,是丧失,是空虚,是压抑,还是等待,没人能说的清楚。

她曾经尝试追寻这个词的内涵,她读了古圣贤者的书,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外文的如《沉思录》和《柏拉图对话录》,她选中了柏拉图的《斐多篇》,反复读了多遍,最后决意翻译这篇经典论著。

这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201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苏格拉底在服毒的最后一天,依然和门徒侃侃而谈,论生和死,灵魂和超脱,灵魂是绝对的,是永恒不灭的。

所以带着对丈夫和女儿执念的杨绛先生,对死亡又有了不同的释义。她尝试把这个概念软化,之后似又有期待,她称死亡是“回家”。

在一百岁那年,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钟书自顾自先回家了吗?我也得回家呀。”她在钱先生还睡在身侧时的那个梦里说。如今她追随着钱先生回家了。再也不用孤独的追忆“我们仨”了。

先生

“先生”,一词的字面意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长辈。到后来,词义延伸到有一定地位、学识的人。古代汉语中所称“先生”皆指长辈,且或有学问,或德高望重。这一词的用法从未分性别,女性出身名门或学识渊博的亦称先生。如《旧唐书》记载:生五女,皆聪惠……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嘉其节概不群,不以宫妾遇之,呼为“学士先生”。

QQ截图20160526082143.jpg

才女杨绛

到近代中国,先生一词在男性之间的用法外延已经扩至甚广,然而在女性间从未延伸,已故女性称先生者仍是寥寥,可见的“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文坛与学界,当代可称先生的无非杨绛与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二人。

杨绛生前堪当“先生”这一敬称,不仅因为她超过100岁的高寿,甚至也不仅因为她在文化界的成就与地位。名门望族、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无论从古代近代的哪一种标准看来,杨绛先生四字都实至名归。

杨绛本命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生于北京。其父杨荫杭是一位法学家,辛亥革命后,经“状元实业家”张謇推荐,曾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杨荫杭也被张骞称为“江南才子”。

杨绛的从叔杨荫浏是音乐家,被公认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相传《二泉映月》的创作者“瞎子阿炳”便是杨荫浏的启蒙老师。

至于杨绛的夫家钱家,更是无锡的名门望族。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一位古文学家、教育家,先后任过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两家门当户对,令人艳羡。相传杨绛嫁到钱家后,得知张骞也称钱基博是“江南才子”,便调侃说:“这使我不禁怀疑,江南才子是否敷衍送人的,或者我特别有缘,从一个才子家到又一个才子家。”

杨绛与钱钟书1935年结婚当年即赴法国留学。钱钟书先生曾称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也绝非过誉。

杨绛本人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是中国早年间声誉最高的外国小说之一,这部作品至今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翻译 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中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她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初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仍在公演。

1977年,文革结束以后。杨绛先生一家搬至北京三里河的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那就是她在《我们仨》中称之为“人生客栈”的地方。一晃近40年,杨绛始终未在离开过这间“客栈”。这间“客栈”是这个小区几百户中惟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杨先生说,这是“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QQ截图20160526082148.jpg

“我们仨”

屋里,是水泥地和白石灰墙,四壁朴素。杨先生的办公桌的后面有一排暖气,热气已把墙壁熏出一道道黑印来,有一年春节前打扫卫生时,保姆想把黑印擦掉,结果反而越擦越脏,只好作罢。单位多次提出为她装修和粉刷房屋,她总是婉言谢绝,说自己住惯了。

2001年,就是这样朴素的一家,将72万元所获稿酬和版税全部捐赠给了母校清华大学。这笔捐款被用于设立“好读书”奖学金。至今,获益学生已超过千人。

2011年,在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捐赠仪式上,杨绛说了三句话:“在1995年钱钟书病重时,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

余辉

杨绛先生最后一次获得公开大型奖项发生在2014年,103岁的杨先生被《出版人》杂志主办的“中国书业年度评选”授予“年度作者”称号,与杨绛一同获奖的还有广受年轻人追捧的80后作家张嘉佳。由于身体原因,杨绛在接受生命中最后一个奖项时并未亲自出席颁奖典礼,而是改由出版社编辑代为领取。

QQ截图20160526082153.jpg

杨绛先生2012年7月摄于三里河寓所

《出版人》杂志社社长苏建科25日接受《侨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评选“年度作者”过程中,杨绛先生才德兼备,在以年轻读者为主的微信公众账号里依然高票当选,实至名归。

中国书业年度评选有“出版界奥斯卡”美誉,2004年由《出版人》杂志发起,至今已举办10届。2014年,与杨绛先生一同进入候选席的作家有张嘉佳、高晓松、刘慈欣和徐则成。每一年都会有两位作家同时当选为“年度作者”,除了开放微信和微博平台由大众进行投票以外,出版界专家会分别从市场影响力和文化价值两个向度进行综合考虑。

“2014年获奖的两位作者,一位是杨绛先生,另一位是年轻畅销书作家张嘉佳,张嘉佳代表了市场影响力,而杨绛先生则代表了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他说。

即便从受读者喜爱程度来评选,杨绛的当选也毫无争议。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络投票环节,杨绛的得票率位居第二。苏建科说:“杨先生很多年没有出版新书了,她的得票率之高我们都很惊讶,说明她依然在年轻人中颇有影响力。”

“年度作者”的评选有一个硬性条件——评选人必须在该年出版过至少一部作品,杨绛先生在2014年出版的图书是长篇小说《洗澡》的续集《洗澡之后》,这篇4.5万字的中篇小说给了喜爱原作的读者们一个妥帖的交代。“先生以百岁高龄依然坚持写书,难能可贵,”苏建科由衷赞叹。

《洗澡》

凭借新书《让我留在你身边》与杨绛一同获奖的是80后年轻作家张嘉佳,张嘉佳在颁奖致辞中说道:能够跟杨先生同时获得“年度作者”称号,我非常荣幸,杨先生是我非常敬仰的作者。

103岁,这位最才的女完成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本书,拿到了她的最后一个奖。“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在《洗澡之后》的前言中,杨绛先生说,“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

记者手记:这清净的灵魂最后一次被打扰

晚年的杨绛先生喜清净,不愿被打扰。在杨先生去世的当天下午,她的邻居回忆,说杨先生近年间已经很少出门和会客,却从来没有那种格格不入的孤傲。偶尔在院子里见到,会觉得那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太太。

QQ截图20160526082201.jpg

在杨先生所做的《一百岁感言》中有这样一段: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有媒体指该文系拼凑而成,并非杨绛原话。)

每次读到这一句,我都不禁想,过去105年间,从清朝到北洋政府,再到民国和新中国,从辛亥革命到军阀混战,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是一段多么汹涌澎湃的历史。一个曾经的天之骄女,富家千金,学界泰斗,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竟会让自己如此的恬淡。而她在人生中的最后这几年想要的也仅仅是这份恬淡。

据《杨绛全集》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方面证实,杨绛生前曾有遗言 “火化后再发讣告。不希望自己的去世变成新闻”。

《侨报》记者25日下午,尝试联系了杨绛先生的多位亲属、故友、出版人,对方皆不愿就此表态,想来他们是深深了解这位老人的。

但最终,杨先生并未得到那份她想要的清净。早在数日前即有消息称杨先生病故,虽然消息最终被杨先生好友辟谣。但“嗅觉灵敏”的媒体当时就已经闻到了什么。连续几日来,杨先生住院所在地协和医院不时有记者打探风声。就在第一则逝世消息爆出的当天下午,亦有不少大牌媒体拿着长枪短炮围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沟这个宁静的小区外。(来源:侨报网微信公号)


责编:吕文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