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4 08:59:42|来源:中国侨网|字号:
钟衍燊——大刀阔斧转型扎根
具有51年历史的钟炎洲(Tong Jum Chew)公司的第二代传人钟衍燊,接手经营30多年后面临了从商以来的最艰难抉择。
“我把艰难的抉择当成公司存亡的挑战,选择顺应市场的转变就必须大刀阔斧地调整业务,不然就‘处惊不变’,继续惨淡经营而最终被时代巨流淘汰出局。”
钟衍燊回忆说:“当时公司为了眼前的生存和日后发展,只能排除万难转型,从传统的中药贸易商转为中成药和保健品制造商,建立自己的品牌,尽快抢滩中成药和保健品生产市场。”
2007年,钟衍燊碰上事业的艰难时刻。公司设在亚历山大分销园(Alexandra Distripark)的厂房,使用三年就因所在处重新发展而被提前解约,必须在半年内搬迁。当时新加坡房地产业刚好回弹,四处寻找新厂房的过程中,有时谈拢了对方又不卖,有的又临时涨价让他备受压力。最后,他终于在加基武吉找到四层楼高、楼面1万6000平方英尺的新厂。有了前车之鉴,他不惜买下厂房加以装修、增添生产设备,这一投资就花费近500万元。
在中国还未对外开放时,那时只有十多家本地大型入口商能引进中药,钟炎洲公司有个时期就停留在“向中国厂商拿货,转卖给中药行和中医诊所”的经营模式,并从中抽取3%的微薄利润。钟衍燊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创立自家品牌后,在2004年进一步巩固这方面的生意,在新加坡设立制药厂,把原本由中国厂家代为制造产品,逐步改为本土制造。他认为,公司要具备长远竞争优势,单靠代理是不行的,因为代理毕竟是转售别人的产品,因此公司注册了“绿叶”牌(Nature’s Green),并委托中国可靠的厂家生产产品,然后在新加坡销售。
钟衍燊:我们必须敢敢走出去,钟炎洲的百多种绿叶牌产品已获准出口到马来西亚,亚细安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为中药保健品制造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机。(新加坡《联合早报》/唐家鸿 摄)
医药一体化推广业务
拥有了自己的营业基地,以及卫生科学局(HSA)颁发的“优良药品生产制造规范”(GMP)证书。钟衍燊决定再跨出一大步,在新加坡设厂自己生产。他说:“这是很大的考验,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决心,我们虽有市场网络,也累积了一些资金,不过仍缺乏技术和人才。”
今日,钟炎洲一年的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生产团队,并拥有本地数一数二的先进设备。目前,绿叶牌生产400多种中成药和 30多种保健品,每天的平均产量可达5000罐,药剂型包括胶囊、颗粒、片剂、茶剂和散剂等,销售网络也扩大至中西药房、诊所及超市。 2009年,钟炎洲在淡滨尼开设第一家绿叶牌产品专卖店兼中医诊所,以医药一体化的服务推广业务。现在在全岛各处设立的专卖店共有五家,专卖店的营业额约占总额的五分一。
在诸多产品中,补益类产品最畅销。钟衍燊指出,他们一直都在密切观察产品的销售情况,若商家不断补货,说明是消费者所需的产品,生意一旦做到商家有求于他们,才算是经营有方。
由于新加坡的市场有限,钟衍燊的长期策略是积极开拓邻国市场。他透露:“我们必须敢敢走出去,钟炎洲的百多种绿叶牌产品已获准出口到马来西亚,亚细安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药保健品制造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机,何况‘新加坡制造’已是一个国际品牌,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股增长的动力,钟炎洲的长期目标是把出口额占营业总额的百分比,从5%提高到50%,因此接下来几年公司上下还要继续齐心协力、多加努力。”
耳濡目染
中药传统传三代
钟衍燊出身中医世家,根据家谱他是第19代传人,不过他已不行医,而是另闯新天地的药商。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年,中医师钟炎洲在海南二街(巴米士街,Purvis Street)开设一家小药行,一边把脉看诊一边卖药,300平方英尺的小店面,雇了两名员工负责门市和抓药。在六个兄弟姐妹中,钟衍燊是唯一接受华文教育的儿子,从小就到店里帮忙打杂,耳濡目染下接触了不少中药知识。
65岁的钟衍燊如今开始淡出商场,儿子钟前毅多年前继承父业。和父亲钟衍燊一样,钟前毅求学期间一下课就会到店里帮忙,主要负责行政工作如帮忙处理信件。公司刚开始电脑化时,钟前毅帮忙将资料一一输入电脑。
在澳大利亚完成会计和经济学士课程时,钟衍燊刚设厂生产中成药,需要人手帮忙和发展,钟前毅义不容辞地投身加入公司。钟衍燊曾说,公司累积两代的规模,不能让它就此断层消失。
钟衍燊的太太陈惠丝也是他的得力助手。她说:“我对药业生意认识不多,所以要从零开始,开始时并不习惯,二三个月就想辞职,老公给我的回答是:‘就是小公司要请员工不容易,你不帮我谁来帮我?’就这句话让我无从反驳,不得不留在公司直到今天。”
传统行业后继有人,钟衍燊可说是深感安慰。
飘香,中药保健品,科艺,中医中药,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