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人心相通语言先行

——访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

2016-03-31 17:08:2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海外网开罗3月30日电 近日,前来埃及参加中埃大学校长论坛的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在开罗接受了海外网记者的专访。

李宇明表示,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中国很多高校领导都在思考大学应该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过去中国外语教学以英语为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数语言,并没有涵盖。使用英语固然能够交流信息,但很难沟通感情。习近平主席在谈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特别强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实现“五通”的过程中,都需要语言作桥梁、作保证、作支撑。因此,北京语言大学作为语言类高校,应该在文化沟通中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李宇明说:“‘一带一路’建设,语言应该先行。”

李宇明认为,“一带一路”建设,语言先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积极推进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但仅仅这样恐怕还不够,“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和人民要形成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必须是双向的,“命运共同体”中的人要学习、研究别人的语言和文化。其次,大学的功能在于人才培养,北京语言大学特别注意语言、文化和国际关系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一带一路”建设并不像修筑一条公路或铁路这样简单,也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构想。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穿行的人才,也要培养外国的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学科,所以要注重“一带一路”相关学科的建设。第三,利用基础学科的建设优势,吸引优秀学者形成现代智库。目前,北京语言大学正在积极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为形成现代智库贡献力量,未来智库不仅要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也要服务于已经或计划走出去的相关产业。

李宇明说,响应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北京语言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智库建设、合作办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大力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我们非常注重中东地区的研究工作,为此还特别成立了中东学院。其次,联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等以研究边境、周边地区见长的学术机构共同设立了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调创新中心。该中心重点研究临近中国边境国家的200多种语言以及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等情况,未来将建立数据库,方便学术资料共享与查询。第三,中外合作办学。北京语言大学建校至今,有来自182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留学生入校学习。目前北京语言大学与52个国家的300多所大学有包括教师交换、学生交换、共同研究等在内的全方位共建协议。同时在巴基斯坦、古巴等国建立了17所孔子学院和1所独立的孔子课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语言大学与埃及合作成果丰硕。同尼罗电视台共建孔子课堂是世界上首家电视孔子课堂,其节目面向22个阿拉伯国家的亿万观众,受众群之庞大,堪称前所未有;此外,我们还与苏伊士运河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据我所知,埃及各大学中文系的7位系主任、17位教授是北京语言大学校友,他们占据了埃及汉语教学的‘半壁江山’。”未来,北京语言大学还将倡导成立世界中文系系主任联谊会,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汉语教学。

谈到如何办好世界首家电视孔子课堂,李宇明说:“现阶段我们利用这个平台讲述埃及和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民俗等内容,未来将加入旅游、商务等职业汉语的要素,更加贴近埃及民众生活及需求,让埃及的汉语学习者不仅能了解中国语言与文化,还能够促进个人能力提升,增长学识和才干。同时我们拟建网站,借鉴电视大学的模式,为‘开放大学式的线上学习’创造条件。此外,我们还将邀请优秀青年学生来华留学,以吸引更多人走进电视孔子课堂。”

李宇明说:“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是国与国之间友好合作的未来,通过传播中国文化培养知华、友好、爱华的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青年,是北京语言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之一。” (海外网驻埃及记者 刘水明 王云松)


责编:董锎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