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5 15:42: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多数华人在海外从事的是批发零售业等资本和技术含量很低、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行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因此,华人批发零售业急需变革。
发展现状,什么样?
据《新阿根廷周刊》报道,华人超市已经深入阿根廷人的日常生活,在阿根廷零售市场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全国有超过8千家的华人超市。
然而,以数量取胜的华人超市的辉煌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在经过十年持续不间断的成长之后,时至今日华人超市的扩张终于出现停滞不前的迹象。
一家华人超市公会组织的负责人指出:“目前,华人超市还没有到大规模关店的程度,但新店的开张速度明显放缓。每个月都有20至30间华人超市新开张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如今更常见的是旧店面整修,还有部分的超市转型改卖外带食物。此外,部分华人商家转移阵地,迁往其他省份去。”
另据报道,西班牙华商亦遭遇经济上的“滑铁卢”。过去几年,西班牙华商批发业生意经营得力、风生水起。而如今,在市场环境日益萧条的宏观背景下,西班牙华商遭遇经营上的滑铁卢。在西班牙当地商家鲜有进军批发领域的时候,华裔们发挥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低廉的优势,经过艰苦奋斗,成就了西班牙华商生意旧日的辉煌。经济危机来袭,经济低迷使得消费减少,更加重了经济困难。当移民因经济危机纷纷回国发展时,老客户大量流失,西班牙华商批发业生意迎来市场洗牌的考验。
批零业衰退,为什么?
华人批发零售业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大环境恶化。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数据显示,西班牙2014年失业率将继续攀升,将超过28%。陷入失业焦虑的西班牙本土消费者消费意愿日益低下,而且他们对华商产品并不买账,这对西班牙华商的生意非常不利。此外,阿根廷近几个月的经济不景气也重创了以中产阶级和下层民众为主要客户群的华人超市的生意。
华商的经营理念和自身定也存在问题。在马德里的一位做服装批发生意商家表示,在华商生意的鼎盛时期,经营批发业的华商的商业目光不够长远,满足于既有营收的成果,鲜有考虑自身经营定位与生意可持续之间的关系,致使对南美、北非的移民消费者重度依赖。
其次是华商低层次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冲击。阿根廷的华人超市虽然以量取胜,但近些年受到连锁超市的冲击。家乐福所开的“Carrefour Express”,这个连锁超市品牌从3年前悄悄地在市场上崛起,如今已经有超过150间连锁店,仅在今年就增加了80间分店。而西班牙百元店也受到上面所提到的仓储式百元店的冲击。
此外,当地的竞争加大也会蚕食超市市场。经济危机前,西班牙华人商家的最大优势就是利用大型商场及超市打烊后的时间差做生意。你这边关门,我那边照常营业,商品利润能翻上好几倍。但是经济危机加剧后,市场环境的改变让这些招数不灵了。大型超市中午不再休息,星期天照常营业。论综合实力,华人食品店远不是这些知名连锁超市对手,华人商家元气大伤。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恶性竞争。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华商陷入了群体性迷茫。很多华商看到生意每况愈下,遂想办法扩大经营规模,陷入比赛式开店的竞争中。拥有最大店的商家生意表面看是暂时好起来了,但如此比赛开大店的后果也仅仅是大鱼吃小鱼,永远没有最终胜利者。暂时占据市场优势的商家一旦遭遇更强硬对手马上不堪一击,先前开大店独树一帜的局面顿时不复存在。
转型升级,怎么改?
而对于做批发的华商来说,在生意困境面前大多显得束手无策,仅仅是靠压缩开支、固定成本,缓解经营上遭遇的困难,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营中的被动局面。
有分析者支招,既然华人批发零售业者不愿更改行业,那么品牌化发展阶段必不可少。目前,华商们已经开始注重产品质量、营销策略、品牌效应,真正实现人员、货物、经营“三合法”,以及经营方式从“大市场”迈向“大商场”。也有一些华商开始注重从留学生中寻觅人才,为转型升级做准备。
面对不容乐观的市场形势,批发和零售业的华商依然还有许多需要深刻反思的地方。首先,提升产品质量、满足顾客需求迫在眉睫;此外,大多数华人批发商的经营观念亟待更新,要积极转型,通过各种营销活动有效培育潜在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客源,才能让生意可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
华商 华人 升级 转型 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