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记忆南粤鲁东中原创投成渝书画赣鄱旅游IP电视华商纸媒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华人>>华人专题>>第五届新侨创新成果交流会>> 正文

亚盛医药研发靶点抗肿瘤新药研发取得新进展

2014-07-28 13:18:00|来源:海外网|字号:

亚盛医药团队

化学合成研究室

海外网7月23日电 本网记者随中国侨联采访团走进位于江苏泰州的亚盛医药。杨大俊和他领导的亚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曾获得过2011年度国务院侨办颁发的第二批“重点华人华侨创业团队”称号,2011年度“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今年7月,杨大俊又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

“不来中国医药城将是我们最大的损失”

2003年,杨大俊与志同道合的王少萌、郭明等人在美国共建了亚生生物公司,并领导公司从5家著名风险公司获取近一亿美元风险资金。

2008年亚生生物公司计划在美国上市,但因金融危机只能放弃。2009年,亚生生物公司的三位创始人杨大俊博士、郭明博士和王少萌博士重新组成一个以中国为基地的研发团队,在上海张江成立了新公司,取名“亚盛”,意喻公司成长繁荣。

在上海张江的两年里,亚盛公司发展迅速。“可我们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杨大俊说,2008年,第一次与中国医药城亲密接触后,他就被中国医药城深深吸引。

2009年初,为了让杨大俊的团队来中国医药城投资发展,医药园区特意在杨大俊美国的家开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宴会。园区领导带着诚意、带着服务、带着规划蓝图,盛情邀请杨大俊团队来中国医药城。三位创始人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对新药研发申报的软环境让我们心动,这点对于一个国际性的生物药企至关重要。”杨大俊说,在上海张江整整2年,企业发展不错,说放弃确实可惜,但再不选择中国医药城,企业将会错失最好的发展机遇。杨大俊说,中国医药城发展迅速,软环境全国独一无二,更适合像亚盛这样国际性的药企快速实现产业化。

开了几次董事会,到中国医药城考察了N次。一年后,他们终于下定决心将项目的产业化落户到了中国医药城。“中国医药城是一座和企业一起往前奔跑、共同发展的City。”杨大俊说,亚盛公司进驻中国医药城后,园区相关部门的服务十分到位,小到驾驶证的办理有专人负责,大到新药申报有领导专程去北京商谈。中国医药城独一无二的环境成就了今天的亚盛。“原来我们计划5到10年实现靶点抗肿瘤药物的产业化梦想,现在看来,这个梦想会提前实现。”杨大俊说。

“中国现阶段医药行业处在比较好的历史机会阶段”

这个机会来自两方面,首先是人才机会。上世纪80年代国内很多出国留学者都是学习医学,经过这20多年的积累,很多人在国际上都是很著名的专家。国家通过很多方法将他们吸引回来,其中千人计划就是很好的一个。他们带回来了很多新颖的、先进的东西。还有一个就是,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风投没有了退出机制,而大企业的并购也处在停滞状态。这对新药开发投入影响很大,从而很多公司来到中国寻找机会。制药是长线投资,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强。中国正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市场。如果说十多年前是做IT的黄金时期的话,那现在正是做生物医药的黄金期。

目前来讲,减少投资风险,能快速实现收益的主要是仿制药。一类是快速跟进的仿制药,这类药往往能快速推出市场从而占领整个市场。二是结构改造的仿制药。再次,我认为医疗器械行业也值得看好。如果医疗器械做得好的话,就可以像中国家电一样,短期来看医疗器械是很好的一个细分行业。最后,临床检测服务外包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细分行业。

“药监局专业人员不足百人 投入严重不足”

杨大俊探讨了为何美国能在生物医药领域领先于全世界。他表示,美国整个社会和政府投入在生物医药研发方面是很大的,美国NH一年投入的经费是300亿美元,这300亿美元的概念相当于把整个中国所有的国防费用加起来,可能都没办法跟NH比,再加上公司投入,大概是在1000亿美元以上。

平均10到15年,要花10亿美元以上才能做出一个新药物。而过去60年,以美国为主的研发机构总共开发了1200多种新药,其中有100多种是生物药,大概120个左右。美国在全世界生物医药市场上占了大概47%份额。中国最多也就是占了10-15%。

另外,杨大俊还提出,中国药物监管部门人员、资金投入非常不足。他列举数字称,美国监管部门非常庞大。美国FDA(药物监管部门)管了美国GDP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美国食品与药品,除了农业部管的新鲜产品以外,药品里包括了所有的化妆品、医疗器械与保健品,所以它占美国GDP的比重是相当大的。美国FDA的局长要总统提名。养了将近一万名员工,大部分是有博士学位的,我们把整个北大和清华的博士都放到药监局还不够,其中药品的评估与研究中心,相当于中国药审中心的CDE就有2200名员工,另外还有1400名左右的稽查员,专门到全世界各地检查药品的生产和质量。

而中国药监局,四年前只有120个人,中国药审中心还不如人家大公司一个做法规的部门,整个加起来才120人,这样的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是远远不够的,120人,据说真正的专业人士只有不到100个,因为120人里还有很多行政人员,真正能够审核、懂审核的人确实非常非常少,如果用美国的标准,放大一百倍还不一定够。

(责编:吕文宝)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亚盛医药 杨大俊 华侨 上市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军装照(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云南篇 (高清)

江泽民胡锦涛等卸任领导人都在哪露面(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鲁东|创新|中原|创投|成渝|书画|赣鄱|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