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华人>> 正文

【海外版】海外华文报业何去何从?

2014年05月09日08:27|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图为希腊华文网络希中网的首页

  从1815年南洋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到现在,海外华文报业无论是版面制作还是印刷发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的诞生,为华文报业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告别航空版 走出唐人街

  海外华文报业分散在世界各地,路途遥远,信息传输困难。早期华文报纸编辑依赖剪刀加浆糊,从母报上剪裁所需要的内容,重新排版制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流行过“航空版”的做法,报社将制好的纸版通过飞机送到需要的地点,然后在当地印刷。若碰到飞机因故停飞,只好停报一天。《人民日报海外版》1985年创刊,最初以航空版在美国印刷,依靠邮局发行,一般需要两三天才能送到读者手中;《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在创刊初期也依靠母版等提供的航空版为纽约加州等地提供主要版面。

  最近十多年,中国大陆、港台和海外华文报业逐渐完成了网络化作业的改造。《国际日报》、《明报》等都有全球性的协作制版系统,很多版面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制作,然后传到各地报社,只需几秒钟时间。

  长期以来,华文报纸局限于华人聚居的大城市,依靠报摊发行,大都市以外地区只能靠邮寄,费用高且时效性不强。1995年,美国《侨报》率先开辟网络版,成为全球华文报业中最早进入互联网领域的平面媒体之一。此后,华文报纸纷纷创建自己的网站,消除了传统报业无法逾越的时空障碍。

  华文报纸的“网络图书馆”

  由于海外华人受众人数有限且居住分散,华文报纸期刊在发行量上与中国国内媒体有着天壤之别,更难与当地主流媒体相媲美。多数华文媒体属于私人创办,受经费限制,节省开支、降低成本成为海外华文媒体的首要考虑。

  互联网的诞生,为海外传统媒体提供了以前无法想象的,廉价和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成为华文媒体的“图书馆”和“资料库”。很多海外华文媒体直接从网上下载信息,稍加编辑改写后就排版印刷,不用费时费力去翻译、打字、编采,报纸的运营成本下降,制作速度大幅提高。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完全依赖网络资源,没有自身的独家新闻和特色,读者将逐渐转向能够提供权威的高质量独家新闻的媒体。因此,互联网时代,海外华文媒体陷入两难困境:过分依赖互联网,虽然降低了办报的成本,但是“千报一面”,各报之间同质化竞争;而新闻资源的积累、专业化的采编都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经营成本必然大幅上升。

  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裹挟下,海外华文媒体出现了网络、报纸、电视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经过20余年发展,以集纳新闻为主的海外华文网络已遍及世界各地。此外,中国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的海外用户正在迅速增长。华侨华人通过网络与海内外亲朋好友建立即时联系。

  最近数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卫视与一些北美、亚洲等地的本土卫星转播公司合作,在多个国家落地;凤凰卫视等两岸四地电视台也纷纷在欧美落地。华语广播仍以本土电台为主,主要覆盖华人集中的大城市,以音乐和谈话节目为主,受众群主要为开车族。

  华文报业起源于华人社区,扎根本土,与社区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外来媒体、网络电视相比较,华文报业采编实力仍略胜一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互联网缩小了时空距离,但无法缩小世界各地人文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外来媒体不可能取代人们对本土媒体的需求。只有那些敢于创新、做出自身特色、坚持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的媒体,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海外华文媒体的龙头。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美国《侨报》前副总编)

(责编:肖静阳)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报业 排版制作 侨报 华文媒体 网络图书馆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江泽民胡锦涛等卸任领导人都在哪露面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歼击机女飞行员英姿迷人

中国第一批空姐什么样(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