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投资热 华人大有可为
2013年05月22日16:25来源:欧洲时报字号:
摘要: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界对中国的看法更加开放,中德经贸合作持续升温,因此,德籍华人在沟通中德商务合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
欧洲时报网(北京)5月22日电 “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界对中国的看法更加开放,中德经贸合作持续升温,”德国法兰克福莱美两河地区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区主任罗百韬(Bertram Roth)告诉本报记者,并称德籍华人在沟通中德商务合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为什么华为等企业在德国发展得如此之好呢?因为德国人并不是从安全的角度思考,而是更多的从贸易的角度思考,中德的经贸合作是完全去政治化了。”德国驻华大使馆一等参赞夏德满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华人在德国投资已经毫无意识形态压力,关键是适应德国的市场和文化。
而罗百韬认为,适应德国市场与文化的关键是找到本土化人才,而德籍华人正是本土化人才中的关键构成。“我们地区每年大概有30到40新落户的中国公司,我每年在北京和上海会举办或者参加超过30个‘走出去’的会,根据我们近年来与已经落户德国的中国企业接触的经验,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经营的最大问题与德国在中国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一样,是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才。”
罗百韬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他2006年到中国正是为法兰克福莱美两河地区政府招商引资。华为、中兴都是在本世纪初落户法兰克福莱美两河地区的中资企业。
厦门宏发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因为本土化的人才策略,给德国工商总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罗旻深刻印象。宏发欧洲有限公司2003年落户德国法兰克福莱美两河地区中心地带的美因塔尔市,是厦门宏发股份在欧洲市场的营销服务中心。
“这家子公司的总裁是一位旅德华人,除两三个华人员工外,雇员几乎全是的德国人。”罗闵告诉记者。从一个简单的销售办公室,到如今遍布在欧洲20多个国家的大型营销服务网络、并筹建占地5000平方米的销售、研发、检测基地,罗旻感叹华人以及本土化人才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看中中国市场”,罗百韬说。他解释,鉴于德国市场自身的规模限制,他们很愿意为中国市场与中国伙伴合作;而反过来,中国企业也看到了德国在欧债危机中稳定的表现,尤其看到了德国企业的技术、品牌、销售渠道、人才的优势,因而相比欧洲其他国家,他们很愿意与德国企业合作。
他表示,在沟通上述中德商务合作方面,“中国通”、“德国通”大有可为, “熟人经济”在两国都适用。“几乎所有中国成功收购德国企业的案例,都是中德双方事先就有过合作经验的,收购风险因为彼此的熟悉程度而降低,而德籍华人可以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罗百韬说。
2012年中德贸易额达1611亿美元,约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1/3。德国也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外资及技术引进来源国。近年来,中德投资已从“单行道”转为“双向道”,中国对德投资明显增长。根据德方有关统计,德国在华企业超过7000家,目前已有2000多家中资企业在德经营。
夏德满参赞告诉记者,由于中国赴德投资企业数量增长,推动在柏林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国——德国商会也是李克强此行的目的之一。“该商会宗旨是更好的为在德的中国或者华人企业服务。”(记者 若苏奉)
头条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