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中国两会期间,有两个关于反腐败的表述备受瞩目,一个刚性打压,一个柔性劝诫,场合、口气、所指有别,均透露了中国反腐战略标本兼治的谋划。
其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郎胜在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完善反腐败方面的立法,真正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今后5年立法重点。这一表述被解读为中国立法机关首次对反腐败国家立法给出明确的优先时间表。
其二,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8日出席江苏团讨论时,提出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这一表述被分析为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对官商勾结的厌恶,决心从严治党。
制度反腐、法制反腐的路径自习近平接棒中共最高领导时就已彰显,立法的共识在全党全社会达成,再由人大给出时间表,铺陈完整,日益明晰。立法反腐全面提上国家日程,下一步将是“瞻前顾后”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工作,打造惩治和约束腐败的法律铁笼。
但正如反腐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完成法治化进程同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法治社会之外,人情社会、面子社会、私德社会依然强大。一直以来,中国惩治腐败的力度不可谓不强,决心不可谓不坚决,从严治党、以法治腐的明刀明枪屡有斩获,但腐败仍“割掉一茬又长一茬”,就在于“暗战”胶着。习近平此番提点“官商交往之道”,是将伏线提到明处,指向腐败的温床——官商共同体。
官商共同体存活于法律铁笼之外,一旦形成气候,权钱交易很快会衍生出官官相护、侵占国家利益的集体腐败,并伴随着个人的腐化堕落、法律被侵犯践踏,不但司法反腐无从保障,还会滋生司法腐败。可以说,官商“相敬如宾”这一“雷池”一旦逾越,就如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一发不可收拾,法律制裁也会沦为马后炮。而且,即便惩处几个自肥硕鼠,揪出几个红顶商人,亦难免“前腐后继”。
腐败被称为文明癌症,是世界性难题。但在中国,也与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作家韩少功在《人情超级大国》中指出,从周之井田伊始,及至土改,“公私共权”的产权形式在中国一脉相承。这种“公私不分”的混淆,正是长久以来官商“勾肩搭背”的土壤,并在人情、面子、私德的交叉作用下,形成中国式腐败文化。坦诚地讲,这一沾染着腐败气息的文化规则,不仅渗透地理和行政范畴的中国,还在持续影响着整个华人圈。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告诫官商分清彼此,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口气。一个“相敬如宾”一个“勾肩搭背”,速写出两幅截然相反的官商神态,生动有趣。再说起“面壁成佛”,“提升自我境界”,“心中要有敬畏”,不像讲工作,更似谈心性。这或可说明,中国新一届执政者不仅着力强化反腐制度,也愈加重视柔性的清廉文化建设。
反腐制度,让人不能、不敢腐败;而清廉文化,则使人不屑、不愿腐败。制度约束必不可少,但若人人有贪腐之心,制度再完善,法律再严峻,腐败也不可能“除根铲土”。两会上的两个表述,勾勒出中国高层的反腐谋划:近抓问责,中用法治,远修文化。反腐败是个长期战役,营造清廉文化更是任重道远,且涉及每一个体,是全民族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