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华人

海外华人对子女应予更多理解

2013年01月10日15:11    来源:欧联网    博源    字号:
摘要:血脉情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海外网1月10日电 意大利欧联通讯社1月10日发表评论文章说,血脉情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待隔代抚养子女的教育,应予以更多的理解和谅解,支持和保护子女对待抚养人的敬养之心。父母应少一些对孩子的嫉妒,多一些尊重,这将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百利而无一害。

评论摘编如下:

女儿自瓜瓜落地来到人间的那一刻便跟随着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从小养成了喊外祖父和外祖母爷爷和奶奶的习惯。在女儿的心目中,外祖父和外祖母永远是她最亲近的人。对于父亲、爷爷、奶奶,在女儿幼小的心灵中曾经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还是女儿6岁的那年,尚不经世的女儿和爷爷、奶奶在北京有缘见过一面。那时的爷爷、奶奶已逾80高龄。从此,祖孙便是天涯海角、各自一方。

7岁时,女儿跟随父母移民意大利,开始了西方式教育和生活。外祖母不放心,自然也一同来到欧洲继续照料外孙。起初,久未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女儿,见到了父亲,总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陌生。她害怕父亲、躲着父亲,父亲在家时经常一个人藏在房间,不喜欢和父亲见面。只有当父亲外出时,女儿才会把自己视为是家庭的一员,真正成为了这个家的主人。

刚把女儿接到意大利时,做父亲的见女儿喊外祖母奶奶,心中自然有些不悦,似乎就像自己做了倒插门的女婿。久而久之,父亲开始理解了女儿。在女儿的心目中,外祖父、外祖母才是她至亲至近的亲人。

阔别了十余载,女儿第二次踏上了父亲的故乡,依偎在年近90旬的奶奶怀里,见到了90多岁老态龙钟的爷爷,见到了从不相识的姑姑、叔叔、婶婶和家里的亲朋好友。爷爷、奶奶见到孙女已经从襁褓中的婴儿变成了楚楚动人的大姑娘,老人落泪了。

当女儿拿出自己的零用钱塞到奶奶兜里时,奶奶哽咽了起来,推托说,爷爷的退休金都花不完,不需要你给钱。女儿还是把零用钱给了奶奶。奶奶含着泪水夸赞孙女懂礼数,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短暂的相聚,女儿为了学习很快回到了意大利。作为父亲,笔者为女儿的孝道感到欣慰,也感到自豪,对女儿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眨眼间,女儿再不是哪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孩子对爷爷、奶奶的爱深深触动了父亲心。

作为父亲虽然和女儿在一起生活近十年,但在父亲的眼里,女儿还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也需是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女儿固执、倔强、西化的意识似乎多少有些不通人情。而此次女儿回国省亲,女儿对爷爷、奶奶的那份血脉之情,感动了老人,也让做父亲的为之汗颜。女儿长大了,女儿懂事了。父亲看到了女儿那份对故乡的情怀,那份对亲人的血脉之情。

海外华人将子女寄养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中的比比皆是,隔代的溺爱与娇生惯养,自然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由此很多海外华人家长质疑孩子不孝,对亲人不亲,对长辈不敬,不能说这不是一种对孩子的偏见。

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孝,其“礼”学影响已根深蒂固。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无论孩子是和父母长大,还是隔代抚养,应该说,在他们心中无疑早已深深的烙上了民族的血脉情缘,这种亲情将永远无法割舍与剥离。

大凡海外华人对隔代抚养和从小没有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孩子都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不亲,就犹如领养的一样,对此无不感到惆怅和感伤。

血脉情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待隔代抚养子女的教育,应予以更多的理解和谅解,支持和保护子女对待抚养人的敬养之心。父母应少一些对孩子的嫉妒,多一些尊重,这将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百利而无一害。(博源)

分享到:

(责编:王栋)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