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华人>>华人新闻

圣诞节日趋商业化 中华文化应有自己的“圣诞节” 

2012年12月27日13: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摘要:中国提出的“孔子圣诞节”或“中国圣诞节”概念,如何既具礼仪神圣性,又吸引年轻人,尚需要各界合力探索和推动。

   中新网12月17日电 圣诞节在中国更像一个商业化的狂欢节,针对“中国式圣诞节”引发的激烈争议,美国《侨报》12月26日刊发署名文章指出,“圣诞节”的本质是其宗教性和传统性,而不是商业化、娱乐化。而中国提出的“孔子圣诞节”或“中国圣诞节”概念,如何既具礼仪神圣性,又吸引年轻人,尚需要各界合力探索和推动。全文如下:

  12月24日晚,笔者走在北京的一条并不繁华的街道上时,深深感受到“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酒店前挺拔的“圣诞树”,商店里的“铃儿响叮当”歌声,特别是三五成群前往广场或酒吧狂欢的人群,与笔者在纽约和伦敦时见到的“圣诞节”的情形别无二致,可谓是“环球同此凉热”。

  不过,“中国式圣诞节”更接近于一个世俗化、商业化的狂欢节,与宗教关联度不大。其最大动力,来自那些具有超敏锐市场嗅觉的商家,如商店、酒店以及厂家,利用“圣诞节”赚个盆满钵满。特别是,绝大多数参与者,尤其是年轻人,都是把“圣诞节”狂欢视为纾解现代生活压力的机会,或寻找一个快乐的理由,如购物、聚餐、唱歌跳舞、约会等。

  正是因浓厚的世俗化、商业化、娱乐化特征,“中国式圣诞节”引发了激烈争议。有人指责它对基督教的宗教神圣性构成挑战,更有人批评它对中国的文化纯洁性造成冲击——后者通常被称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2006年12月,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10位博士生曾联名发出呼吁,希望中国人能“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议不信基督教的民众慎过“圣诞节”。

  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非基督教国家,如东正教的俄罗斯、印度教的印度、伊斯兰教的沙特阿拉伯,都对外来的“圣诞节”抱以警惕的态度。就连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传统的基督教国家,也有不少民众希望保持本国“圣诞节”的宗教性和传统性,而不是一味拥抱商业化、娱乐化的“美国式圣诞节”。的确,欧洲早期的“圣诞老人”衣着五颜六色,但美国可口可乐公司1931年把红色变成圣诞老人的标志性颜色。

  中国人反思“圣诞节”问题不是新现象。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中国学者指出,基督教独占“圣诞节”称谓,对其他宗教显失公允。50年代,大儒唐君毅先生曾撰写多篇文章,指出“圣诞”是类名或公名,而“耶稣圣诞”、“孔子圣诞”等都是私名或专名,不宜用“圣诞节”专指“耶稣圣诞”,并建议各界尤其是官方、媒体等公共资源保持价值中立,对基督教“圣诞节”采用“耶诞节”、“耶稣圣诞节”的称谓,以免对其他宗教信徒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事实上,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学者,如鲁迅、胡适、梁启超、陈寅恪等,都使用中性的“耶诞节”称谓。直到今天,港台地区的官方机构和报刊杂志,仍有相当一部分沿用这一中性称谓。

  当然,把基督教的“圣诞节”正名为“耶诞节”或“耶稣圣诞节”,虽然体现了宝贵的文化自觉意识,但却很难阻止商业化、娱乐化对年轻人的诱惑。鉴于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民国时期陶希圣等上百名学者曾联名发出呼吁,希望能把孔子诞辰日打造成“中国圣诞节”。50年代,大儒钱穆先生进一步指出,孔子诞辰日在官方层面可设“中国教师节”,在社会层面则宜过“孔子圣诞节”。近年,更有人提出,要对“孔子圣诞节”或“中国圣诞节”进行适当的商业化、娱乐化包装,以便激发年轻人的参与兴趣。

  令人欣慰的是,前不久多个视频和文章证实,教育部2011年答复凌孜等11名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时曾表示,原则同意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国教师节,并将积极推动修改《教师法》,尽快解决更改教师节日期的问题。

  不过,如何在社会或民间层面,打造一个既具有礼仪神圣性,同时又对年轻人具吸引力的“孔子圣诞节”,恐怕还要走很长的路,需要各界凝聚共识,合力探索和推动。(慕朵生)

分享到:

(责编:文博)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