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晨六点,刚吃完早餐,江典润老人就跨出勤耕村一座四层小楼的大门,缓步向上岐管理区中心集市附近的公园走去。78岁高龄的江老先生,一头白发,面色红润,身板十分硬朗,但老伴总是不忘念叨着要他带上拐杖。 |
早晨六点,刚吃完早餐,江典润老人就跨出勤耕村一座四层小楼的大门,缓步向上岐管理区中心集市附近的公园走去。78岁高龄的江老先生,一头白发,面色红润,身板十分硬朗,但老伴总是不忘念叨着要他带上拐杖。因为,他一会儿要去的(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鳌山公园,必经一段四五十级的登山台阶。
鳌山,也称鳌屿,是古琅岐七屿之一。鳌山公园依山势而建,是附近村民们日常健身、休闲的主要场所。不过,江典润老人上公园则另有“例行公事”。他是这个公园的捐资人之一,也是义务管理员,几乎每日必到,安排人给花草林木修剪除虫,或是看看哪些场地设施需要维修清理。
江典润是一位移居美国的老华侨。原先,他与老伴跟随着6个子女及孙辈、曾孙辈长年生活在美国。这些年,年事已高的老两口俨然成了海岛上的常住村民。“以前是两三年回来一次。”江老先生说,自己现在是隔两三年,才到大洋彼岸与儿孙们团聚数月。
“回馈乡梓,义不容辞!”江老先生热心公益事业在乡邻中有口皆碑。1995年建成的鳌山公园除了政府投入外,村民们特别是海外侨亲也集资百万元,完善相关设施。早先公园周围的道路狭窄难行,听说村里打算修建环山路时,江典润老人带动全家人一起捐出了20多万元。
让乡亲们更为称道的是,除了捐款出钱,年逾古稀的江老先生还凭借从事过基建工作的一技之长,发挥余热。“当初环山路的设计规划、公园里小图书馆的修建,他都没少操心、出主意。”村民对江老先生充满感激之情。
“年纪大了,就想着叶落归根。”从家门口到鳌山公园,江老先生一路上总能遇到不少族亲乡邻,相互间打个招呼问声好,“大家常来常往,很热闹,充满人情味。”在江老先生看来,乡音乡情让人倍感温馨,而气势恢宏的江氏宗祠则令他十分自豪。
位于鳌山公园北麓的江氏宗祠“济阳堂”,门楼高峻,雕梁画栋,流金溢彩,是福州十邑名祠之一。宗祠理事会的常务理事江敬仁介绍说,上岐江氏的先祖便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传“梦笔生花”“江淹才尽”的江淹,因此,厅堂上才悬有“醴陵侯”牌匾,并刻有“梦笔堂”字样。
大厅内立着数十根青石柱,镌刻的20多副楹联,不乏名家墨宝,有清末御赐翰林江国栋、民国陆军上将林之夏、民国海军上将萨镇冰等手笔,其中,还有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题写的“济济多士展才奔两岸,阳阳大器开泰照一家”。
对于大厅居中高悬的“十代同堂”红匾,江敬仁解释说,指同族长幼可见的辈分已有十代之差。每年正月十五,当年新增人丁的族人不论男女,都会向祠堂“报户口”写入族谱。“即使是在海外出生的,也会通过在家乡的亲人报到。”江敬仁告诉记者,目前琅岐江氏后裔1.5万余人,近三分之一移居国外,其中以赴美居多。
水有源,树有根。济阳堂所处的八一七街,也被称为“宗祠一条街”,不到500米的范围内,就汇聚了琅岐“朱、董、江、陈”四大宗祠。这些古意盎然的建筑群不仅表达着后人对先祖的缅怀,也成为一种情感纽带,为侨力侨资回馈家乡建设搭建起良好平台。
据了解,琅岐现有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约2.5万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欧洲诸国和港澳台等45个国家和地区。爱国恋乡的情怀,同根并茂的心愿,激发着这些华侨华人为琅岐的公益事业慷慨解囊,鼎力相助。捐资建桥修路、资助在读贫困学生、改善中小学硬件设施、修缮老人活动中心、为公共健身场所配备音响……他们已成为琅岐经济腾飞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