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旅游華商IP電視紙媒滾動
2015-02-10 08:32: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運伙村裡處處可見華僑捐建的設施。(劉少華 攝)
一個3000人的村子,在海外有1萬僑親。這裡是泉州的一個普通村落,運伙村。
如果說僑親的根在僑鄉,那麼在福建,泉州的根系最發達。福建這個全國重點僑鄉,共有海外僑胞1512萬人,泉州就佔了750多萬。
從早些年的直接投資,到如今華僑與泉州共享時代的機遇與紅利,華僑的一腔熱血,早已流動在故鄉生機勃勃的發展中。
“家鄉建設需要多少錢,我都出”
直到在印度尼西亞生活了40多年,泉州人王嘉璋才在1986年第一次踏上父輩生活過的土地。在外甥女眼裡,熱愛攝影的他,這麼多年來一回泉州就“不愛坐車”,而是用雙腳圍著城轉,拍下無數故鄉的樣子。
直到出去闖蕩了10年,菲律賓華僑鄭和平才在1992年第一次回到了家。從那時起,在家鄉人回憶中,他為家鄉做得最多的事兒可能就是“捐、捐、捐”。這些年他捐助過的村子與學校,遍布晉江。他的老家,晉江市深滬鎮運伙村,無論修路、修公園,隻要找上門來的,他都會慷慨解囊:“隻要是為家鄉建設,你們先籌錢,缺多少都算我的。”
一條血脈相連的根,讓華僑們熱衷於為家鄉做些什麼。泉州僑聯副主席王巧麗告訴記者,泉州在福建連續十幾年GDP排名第一,與華僑不忘故鄉,對當地經濟的拉動有直接關系。
“口耳相傳兩百年,一晚就找到了族譜”
在泉州,如果王巧麗想要做與華僑有關的事,她能找到可以做事的人超過3000人,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各鄉鎮、村子裡的僑聯小組裡的義工。他們樂於為華僑服務,也借此深化鄉情。
“在台灣做族譜展時,有人找到我們,說祖上口耳相傳是泉州人,但時隔兩百年了,早先的族譜已沒有下落。我們回去發動僑聯小組尋找,一晚上就找到了。”像這樣的故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華僑中,屢屢出現。
越走越親。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來,泉州各級僑聯共接待港澳台僑社團3000多個(次),先后組團200多個(次)赴港澳台和海外參加同鄉會、社團慶典活動。目前與僑聯建立聯系的港澳台僑社團達1000多個。
運伙村在菲律賓的僑胞社團,每兩年換屆一次。村支部書記許錦芳帶著20多人去見証換屆,剛從菲律賓回來。這次他們去,制作了精美的電視片,帶著這兩年村裡花費的所有明細賬目,去向華僑們匯報情況。看到家鄉的巨變,僑親們都喜上眉梢。
從“美麗鄉村”到“一帶一路”
走出去的華僑熱心地回饋家鄉,而中國發展的時代紅利,也逐漸讓華僑們嘗到了甜頭。
運伙村建設得很像個小城市,干淨整潔的街道,家家戶戶幾層小樓,有公園,有工廠。在村委會會議室的牆上挂了31塊獎狀,其中至少有一半與“美麗鄉村”有關。
鄭和平有著長遠的打算。他在村子裡的工廠雇了500多人,年納稅額從5年前的200萬,飆升到了現在的超過550萬元。“我打算,幫村裡建一個市場,吸引外面的人來村裡做生意。村子裡的自我‘造血’能力,才是長久發展的保障。”鄭和平對記者表示。
作為香港泉州市同鄉總會會長,傅森林和同鄉會裡的許多人,都希望抓住祖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時機。他發現,福建盡管第二產業發達,但第三產業卻偏弱。他決定投資加引資50多億元,在泉州興建五金機電市場,將過去污染嚴重的陶瓷廠轉型成為專業市場。
“一帶一路”則為華僑與祖國之間的互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覺得,要想做好這麼大的戰略,國家層面要有動作,民間層面則應當發揮華僑獨特的力量。”去年12月底,傅森林帶著128人的經貿考察團回到泉州,在這個曾經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謀劃新的事業。(劉少華 高 炳 聶傳清)
泉州 時代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