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3 15:34:14|來源:中國新聞網|字號:
在洛杉磯市區內的一家中餐館,拉丁裔大廚與華裔大廚並排烹炒中國菜,這家餐館是洛杉磯為數不多的能烹制雜碎與芙蓉蛋的中餐館。(美國《僑報》/邱晨 攝)
據美國《僑報》報道,全美中餐館超過4萬家,是各地中國城的支柱產業,可以前學界卻很少有人對中餐與美國社會的關系做過專門研究。爾灣加大教授陳勇填補了這項學術空白,出版了一部闡述中餐與中國城的關系。
“中餐與中國城是相互依存的,可以說沒有中餐就沒有中國城,而沒有中國城也就沒有中餐。”陳勇1日受訪時說。他的新作《美國雜碎:美國中餐的故事》(Chop Suey,USA:The 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America)辟出重要章節闡釋了中餐與中國城的關系。
陳勇認為,1850年至1890年是早期華裔先民在美國開創家園的階段,那時華人受歧視,華人的飯菜更是讓人瞧不起。可當時在那些分散在各地農業區的中國城中,家鄉的食物卻撫慰了早期華人的思鄉之苦,而且當時的中餐館也為華人的社會活動提供了空間。
早年因選擇職業受限,華人多以洗衣業或中餐館為業。當時中國城中的中餐館大多是獨立經營的家庭小企業,而雜碎、芙蓉蛋、宮保雞丁、酸甜牛肉等菜肴則被認為是早期中餐的招牌菜。
直到20世紀初,世界各地的移民涌入美國,逐漸成為全美中產階級的主體。由於經濟穩定,他們喜歡出外就餐,而中國菜價廉物美,正好符合這一群體的需求。於是,中餐便逐步走出了中國城,同時也成為華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此時,在文化層面上,中餐館更成為華裔與主流社會對話的平台。
后來,為了新移民的需要,純正的川菜、湘菜、粵菜才得以在全美各大城市中的中國城落地並普及開來。
今天,在那些分布於全美各地的“隱形中國城”中,即在那些華裔人口佔城市總人口相當比例、可城市中又沒有明顯華裔聚居區建筑特色的城市中,中餐仍是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不僅如此,在這些被陳勇稱之為“后現代中國城”中,中餐已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即那些“隱形中國城”的居民們所能看到的舊中國城的痕跡。
在全美許多大城市的中國城中,烹制雜碎、芙蓉蛋之類早期華人制作的中國菜的中餐館已越來越少。然而,另外一些中餐館發明的食品及餐飲習慣,如幸運餅干(fortune cookie)、餐館外賣、開放式廚房與聖誕夜到餐館就餐等卻早已融入了美國多元文化之中。(邱晨)
文化符號 僑報 中餐館 芙蓉蛋 文化層面 華裔 美國雜碎:美國中餐的故事 烹制 新作 川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