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華人>> 正文

“海歸”家長自辦夏令營 嘗試中西融合育兒 

2014-08-21 08:25: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海歸家長在夏令營中指導孩子們做手工。圖片來源《新民晚報》

  現在應該關注一個新名詞了——隨海歸父母回國的子女,稱為“歸二代”。

  很多已經為人父母的海歸經常面臨一個選擇:是否攜帶已在國外生活多年的子女歸國?一部分海歸擔心國內嚴格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不小的沖擊和壓力,選擇將孩子留在國外﹔另一部分則選擇攜帶子女一起回國,以便讓他們的子女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當海歸真正舉家回國,現實的矛盾才真正擺在眼前:是讓孩子努力適應國內的教學環境?還是堅持西方的教育模式?

  直面國內教育模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海歸選擇將子女帶回國內,但隨之而來的問題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9歲的曹睿逸出生在美國,在美國接受早期教育,隨家長回到國內后,目前在上海一所公立小學讀一年級。學校的生活一開始就讓曹睿逸很不適應:“我不喜歡上學,作業很多,老師太嚴格了,他們對我不好。”后來,他無奈轉學到無錫的一個以“快樂教育”為主旨的學校。留日博士許麗濤把兒子送進了一所民辦雙語學校,但隨之而來的“中國式教育”讓她感到不堪重負:“學習進度很快,考試成績被排名,身邊同學的家長總是在‘比’,比誰家孩子更愛讀書、誰家孩子成績更好,這讓我壓力很大。”

  中國海洋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文化學者周繼聖認為,如何讓孩子適應更強調規范、課業負擔相對大的國內教育,是許多海歸人士面臨的現實問題。這些海歸家長一般不給孩子報什麼補習班,更看重孩子的運動、動手能力以及國學修養,但國內學校格外重視考試和成績,常常讓他們感到無助甚至挫敗。

  嘗試引進國外理念

  畢業於維也納大學物理學專業的李志峰,在“2014海外學人回國創業周暨重慶創業匯”上帶來“全英式兒童教育”的創業項目。

  李志峰和同伴一起創辦了量子貓少兒科學館,引入歐美發達國家科學教育模式,為6-14歲少年兒童提供真正的國外教育理念。他認為:“現在國內學校的教學方式依然陳舊,仍以老師講述、灌輸知識為主,學生的動手能力被忽視。而在奧地利,我陪同導師到小學講課,會培養孩子們動手試驗的能力。”

  在李志峰之前,國內就有一些 “海歸子女”可以適應的國際學校。然而,這類純英式或美式的學校,主要的教育目標是為了外籍子女以后回自己國家上大學,並不一定適用於“海歸子女”。

  單純地將英式教育或美式教育模式移植國內,在國內教育大環境中,並不能如魚得水,也面臨學制等其他問題。

  中西理念嘗試融合

  越來越多的體會過國內外兩種不同教育模式利弊的海歸家長,開始嘗試在“中國式教育”模式下做些力所能及的改良。

  海歸博士馬先生說,自己課外會和孩子一起做些小發明,讀點國學經典,周末還去爬山。學校作業中“太機械化”的,允許孩子不做。

  一些海歸家長希望在國內找到一種兼具中國傳統與國外教育理念的模式。在福州晉安區實驗小學,幾個“海歸”家長利用暑期,自辦夏令營。在這兩個月裡,他們讓孩子們接觸國學、茶道、書法、剪紙、電腦編程、電路原理、科技小制作、羽毛球等各式各樣的課程,基本上每周一個主題,上午為文化類課程,下午則是體育鍛煉。有時,孩子們也出去開展戶外實踐,例如到市場上賣菜……這些做法,都是海歸家長對國內教育的一種補足。

  “國內的基礎教育其實並不差,但動手能力這一塊是短板。而在國外,讓孩子做手工活、敲敲打打是很正常的事情。另外,我們對自己本國傳統文化的保護還做得不夠,像國學、茶道、禮儀,都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孩子們需要接觸。”一名參加夏令營的海歸家長說。

  “其實歐美國家與中國的教育方式沒有本質的好壞之分,只是由歐美的個別式教育轉到中國的集體式教育,難免使孩子們產生局外人似的失落感。社會、學校和家長需要合力來幫助孩子們尋找最佳的結合點。” 北京市朝陽區某國際學校的老師袁偉如是說。(徐鵬 柯國笠)

原標題:“歸二代”教育在中西調和中糾結

(責編:李瑛)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海歸 教育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媒體:中央巡視與專項追逃內外聯動反腐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吉林篇(高清)

閻錫山在山西的最后時光(組圖)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