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華人>> 正文

首個華人專業人士藍皮書發布 400萬高級白領盼華裔卡

2014-08-05 10:21:00|來源:北京環球時報|字號:

  知名民間智庫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8月5日共同發布《國際人才藍皮書: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報告(2014)》。這是國內首次發布針對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群體研究的藍皮書。藍皮書初步估算,在5000萬華僑華人中,專業人士約有400萬,主要集中在美歐發達國家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國。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海外華人群體,這個行業分布以高新技術、教育、金融等領域為主的特定人群常被看成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和科技變革的引領者。對中國來說,“兩彈一星”年代如此,現在和未來同樣如此。藍皮書著者之一、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是我國寶貴的“海外人才庫”和“戰略資源庫”,而未來將有大批的國際人才在中國流動。

  400萬專業人士多在發達國家

  北京《環球時報》報道,最新發布的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藍皮書顯示,中國國際移民群體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體。目前華僑華人總數約為5000萬人,其中近千萬是改革開放以來從中國大陸出去的新移民。關於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的數量,目前還沒有比較權威的數據。藍皮書結合多家機構和學者的研究統計,認為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數量接近400萬。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國(240萬,含華裔)、加拿大(26萬)、歐洲(80萬)、新加坡(10萬)、日本(9萬)、澳大利亞(8萬)、新西蘭(6萬)等國。

  藍皮書數據顯示,近70%的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在國外企業工作,另有19%的人在教育機構工作。此外,大量跨行業專業人士也開始出現,除傳統的計算機、電子信息等領域,他們還向新生物工程與新醫藥、文化創意、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等行業分散。報告說,“算命先生”並不屬於專業人士,因為他們的“專業水平”沒有客觀的衡量標准。

  藍皮書著者、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認為,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的地域分布具有“大集中、廣分散”的特點,行業分布以高新技術、教育、金融等領域為主,他們普遍有較高層次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經濟實力相對較好,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正如藍皮書歸納的,長期以來,海外華僑華人的整體專業形象是“三刀”(菜刀、剪刀、剃刀),如今他們的整體專業形象是“三師”(工程師、醫師、會計師)與“三家”(科學家、企業家、發明家)。現在他們多數從事技術性或管理性工作,並參與組建或活躍於各種專業社團。另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的調查,大部分華僑華人專業人士認同自身與中國的聯系,也認可自己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超過半數的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對自己的專業有信心,認為能得到國內政府的支持。

  藍皮書建議發放免簽“華裔卡”

  全法中國法律與經濟協會秘書長趙永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國內智庫能將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這一特定群體作為一個系統的人才資源和力量加以研究,針對性很強,對國內決策者重視和研究、引進和利用這些海外人才很有好處。趙永升說,在法國,集中在自然科學領域,如生物、制藥、高分子等高科技領域的華僑華人比較多,相對進入人文社科領域的專業人士少一些。他有一個做軟件開發的華人朋友,前年就被江蘇昆山創業園邀請回國。

  “中國要有從利用外資到利用外才的人才引進戰略。”王輝耀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中國需要從過去30年主要依靠海外華僑華人吸引外資參與中國建設轉型到未來30年重點依靠他們吸引“外才”來華參與中國發展。

  海外歸國人才對新中國的建設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數據顯示,中國科學院1955年的首屆172名學部委員中有158名是海外歸國人才,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23人中有21人具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歷。改革開放后,中國為跟蹤國際科技發展,縮小國內科技與世界的差距,先后推出“863”計劃和“973”計劃,這兩個計劃的首席科學家、課題組組長絕大多數是改革開放后留學歸國人才。但開放的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也大幅放鬆了對公民的出國控制,使得人才有機會通過技術移民方式移民到發達國家,在事實上成為美、加、澳、新四國最主要的技術移民來源國之一。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藍皮書的結論是,出生於中國的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多為技術移民或投資移民,他們要麼是技術精英,要麼事業有成。出生於其他國家的華裔專業人士由於掌握專業技能或擁有較高的學歷水平而大多擁有外國永久居留權,其年齡分布為35~55歲,年輕化與知識化使其能在異國他鄉迅速適應當地生活和工作環境。

  藍皮書除總結歸納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的情況外,還對充分發揮這些人士作用提出建議,其中一項是“區別外國人中的華人與其他外國人”。採取這項針對性措施將使外國人中的華人能比其他外國人更便捷地入境、居留和出境。例如,針對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發放10年長期簽証,或者擴大綠卡發放范圍,可以考慮凡是在海外獲得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原籍中國的人士都可以申請綠卡或者可以考慮凡是改革開放以后從中國大陸出國的原中國公民都可以獲得綠卡等。還有一項建議是,爭取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可以享受港澳台同胞的免簽待遇,或發放免簽“僑胞証”、“華裔卡”或“居留証”。藍皮書還提到,為華僑華人爭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中增設探親免簽制度等。

  “回流壁壘”會逐漸減少

  在美國一家知名金融公司做高級風控官的張川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推出的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報告反映了目前歐美海外人士關心的“海外華人卡”、“華裔卡”、中國綠卡、簡化華人回國手續等問題。目前他身邊的一些華人出於對祖國的眷戀,在美國取得綠卡多年以后,也不想入美國籍,但問題是他們有了海外居留權后,子女就不能持中國護照。相比之下,印度政府針對海外公民推出“印度裔卡”(PIO,15年免簽証)計劃和“印度海外公民証”(OCI,終生免簽証)計劃很受歡迎,他們除沒有選舉和被選舉權外,能基本享受“本土公民待遇”。王輝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全球的印度移民有2000多萬,而過去一些年已累計發放千萬張“印度裔卡”和“印度海外公民証”。

  不光中印兩國,重視吸引和鼓勵海外專業僑民回來創業或做貢獻的國家越來越多。在巴黎管理學院讀商科的一名科特迪瓦女學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科特迪瓦雖然拿不出太多資金獎勵海歸,但也會有一些政策支持,如簡化回國創業人員的企業審批手續,減免稅收等。王輝耀還以墨西哥為例說,僅2011年就有40萬海外墨西哥人決定回到墨西哥。他認為,許多國家意識到在國外直接爭奪高端人才有所不便,而走馬觀花地在海外發布廣告或舉辦招聘會又難以找到合適人才,都選擇通過海外專業人士社團來建立人才庫並引導海外人才回歸或為國服務。

  國內對引進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有很多嘗試和努力,如“千人計劃”等。不可否認,國內一些地方上對引進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也流於走馬觀花的形式。《環球時報》駐美記者曾參加過國內西部某大城市的海歸交流會,該市市長盛情邀請記者回來在金融領域做些貢獻。但會后記者在與市長提到的金融辦和城市銀行的負責人交流時,得到的一致答復是“沒有編制”,參加海歸交流會只是因為被市長點名。談到“回流壁壘”的問題,張川認為,國內一些用人單位對海歸的心態是既歡迎又防備,怕海歸來了佔據好位置。結果是隻想引進技術,不想引進管理人才,隻想招博士,卻不敢找在海外有高位和管理經驗的高端人才。趙永升認為,總體而言,中國吸引海外專業人才的意願最強,也有能力出台相關的引才政策。

(責編:李瑛、呂文寶)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海外華僑 藍皮書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媒體:中央巡視與專項追逃內外聯動反腐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雲南篇 (高清)

江澤民胡錦濤等卸任領導人都在哪露面(組圖)

評論|咨詢|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