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海外網海外網>>華人>> 正文

細數華人拼搏歷史 熒幕再現“下南洋”

2013年12月23日09:09|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南洋”這個名詞,對曾在那裡生活過的老一代華人來說,有著更深的含義。

  《下南洋》海報

  10集大型高清紀錄片《下南洋》於12月20日登陸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為觀眾再現那段華人“下南洋”的歷史。12月16日,該片主創人員齊聚北京舉行開播新聞發布會,分享紀錄片背后的故事。

  據《下南洋》總導演周兵、祝捷介紹,該片拍攝歷時3年,深入9個國家,尋訪上百個城市,採訪近200位華人,記錄了華人2000年“下南洋”的歷史,向觀眾揭示了一個與中國血脈相連的南洋。

  “婆家”和“娘家”

  “南洋”這個名詞,對曾在那裡生活過的老一代華人來說,有著更深的含義。曾幾何時,中國人遠離故土,漂洋南下?在原始莽林,建立家園,渡過重重艱難?在不同的殖民統治下,華人的命運起起落落,血淚與苦難交織過后,給他們帶來了什麼?是什麼力量支撐著這個族群文化生生不息?《下南洋》用鏡頭為人們回答了這一連串的疑問。

  祝捷說:“最早‘下南洋’的人們,絕大多數是最普通、最卑微的民眾。他們大批大批地死在漂洋之路上,死在南洋客地的苦難勞役上,死在沖突與屠殺之中,但最終幸存下來的先祖,卻創建了我們難以想象的成功。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南洋的華人卻為我們寫下了屬於普通中國人的‘史詩’。”

  周兵說:“這是一個長達2000年的故事,移民差不多從漢代就開始了。但近50年來,他們已經不再是中國人,他們是馬來西亞人,文萊人,印尼人……他們是華人。這是《下南洋》的總基調。”

  “他們命運跟我們相同或不同,他們跟我們血脈相連或不同,他們跟我們命運相接或不同……”祝捷引用周總理“嫁出去的媳婦”這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南洋華人的遭遇。

  《下南洋》正是要為搭建“婆家”和“娘家”之間的這條紐帶而貢獻力量。作為《下南洋》的推動者和參與者,該片投資方、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張曉卿深知歷史與文化對一個民族的特殊影響。“華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有著不可割舍的依戀和認同,‘文化母國’、‘文化民族’在海外華人身上的印記是一種永不磨滅的身份,更是生活創業的精神源泉、依托和動力。”

  南洋的華人在中國大陸之外的地方,閱歷了千年中華和百年中華的雙重命運。因此,探索南洋對於中華文化的自我理解以及對當下中國人自省與思考的價值越來越凸顯。

  “打撈”與“鏡鑒”

  著名主持人、時事評論員白岩鬆在《下南洋》開播新聞發布會上分享了自己的觀感。

  他認為,“這部紀錄片是一次成功的打撈”。片中曾介紹說,由於下南洋而在南海的沉船有超過2000艘,在他看來,《下南洋》經過3年時間正是對“下南洋”這艘歷史之船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打撈。“這是一個過去在我們朦朦朧朧的知識體系之外的一段歷史,但是這次變得清晰了。”

  他還將該片比作一面清晰的鏡子,“當我們生活在這片疆域裡面,彼此距離很近,但是並不一定很清晰地了解我們自己的這個族群。”他說,但是當看了《下南洋》后,看到那些成千上萬在海外打拼的與我們一樣的族群,就可以透過這面鏡子看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白岩鬆坦言,片中的很多故事讓他感慨良多。廣州起義時,曾有南洋的年輕人辭別了自己新婚3天的妻子回國參加起義。在黃花崗72位烈士中,海外歸來的就有29位。一個下南洋很多年沒有給家裡寫信的華人,在有了錢后給家裡寫的一封信,卻隻有淡淡的一句話,就是讓妻子趕緊把早年賣掉的女兒贖回來。

  “我想這個女兒是他能忍受所有的委屈、顛簸、淚水的原因,后來成為一種信仰。”白岩鬆說,也正是這封信,讓他在這部紀錄片中,很清晰地看到了中國人“家”的范圍。

  割不斷的“中國根”

  改革開放之初,南洋華人的投資給予中國大陸以極大的支持。而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對東南亞地區的經濟輻射能力的增強,也使得當地華人地位相應提高。

  談及拍攝過程中南洋華人帶給自己的震動,周兵說:“南洋華人有一種融入骨髓的文化傳承的東西。”他介紹說,南洋華人保留了很多文化的形式,比如說在一個新加坡的祠堂裡混雜著道教、儒家文化的儀式,青年人每年都會參加這個儀式。

  祝捷介紹說,“我們拍了一個在北京的華人,他是在荷蘭出生,現在做了一個名叫中國根的網站,專門幫助海外華人尋根。他其中有一個客戶,就是一個委內瑞拉的女士,你完全看不出她有任何中國人的樣子,也不會說半點中文。但是,她就拿著自己的族譜,說我要找我的中國爺爺。等她來到中國,真正找到中國爺爺,你會發現一個特別好玩的現象,同是表兄弟關系,但長得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位荷蘭華裔名叫李偉漢,目前已經為8位客戶提供了服務。

  還有一個馬來西亞華人,叫廖樂年。他1999年在馬來西亞退休,2002年開始回到老家湖寮鎮長教村開展英語義教活動。他以祖祠為義教基地,開辦了假期和周末英語補習班,引進國外的教學模式,免費給學生補習英文,並提供免費食宿。

  “他說,‘我不僅要教他們的英語,我還得參與鄉村建設,我必須用我的力量,比如我從海外帶來更多的投資,讓我的家鄉變得更好’。”祝捷說,“他是在純英文的環境下長大的。但是,從小他的母親就告訴他說,別的中文都不會沒關系,這一句一定要會。直到他回到家鄉才明白那句話的意思,那是用當地方言說的‘廣東大埔長教百江鐵橋德心堂’,也就是他家鄉所在的村鎮名字。”

(責編:王棟)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南洋 打撈 德心 下南洋 史海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盤點世界各國文藝兵和勞軍拉拉隊(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圓臉大賽”爆紅網絡 圓臉惹人愛完爆瓜子臉

盤點香港10大豪門媳婦(組圖)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