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投資熱 華人大有可為
2013年05月22日16:25來源:歐洲時報字號:
摘要:金融危機后,德國經濟界對中國的看法更加開放,中德經貿合作持續升溫,因此,德籍華人在溝通中德商務合作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
歐洲時報網(北京)5月22日電 “金融危機后,德國經濟界對中國的看法更加開放,中德經貿合作持續升溫,”德國法蘭克福萊美兩河地區國際投資促進會中國區主任羅百韜(Bertram Roth)告訴本報記者,並稱德籍華人在溝通中德商務合作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為什麼華為等企業在德國發展得如此之好呢?因為德國人並不是從安全的角度思考,而是更多的從貿易的角度思考,中德的經貿合作是完全去政治化了。”德國駐華大使館一等參贊夏德滿告訴記者。在他看來,華人在德國投資已經毫無意識形態壓力,關鍵是適應德國的市場和文化。
而羅百韜認為,適應德國市場與文化的關鍵是找到本土化人才,而德籍華人正是本土化人才中的關鍵構成。“我們地區每年大概有30到40新落戶的中國公司,我每年在北京和上海會舉辦或者參加超過30個‘走出去’的會,根據我們近年來與已經落戶德國的中國企業接觸的經驗,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經營的最大問題與德國在中國現在遇到的最大問題一樣,是如何找到合適的人才。”
羅百韜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他2006年到中國正是為法蘭克福萊美兩河地區政府招商引資。華為、中興都是在本世紀初落戶法蘭克福萊美兩河地區的中資企業。
廈門宏發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因為本土化的人才策略,給德國工商總會北京代表處副主任羅旻深刻印象。宏發歐洲有限公司2003年落戶德國法蘭克福萊美兩河地區中心地帶的美因塔爾市,是廈門宏發股份在歐洲市場的營銷服務中心。
“這家子公司的總裁是一位旅德華人,除兩三個華人員工外,雇員幾乎全是的德國人。”羅閔告訴記者。從一個簡單的銷售辦公室,到如今遍布在歐洲20多個國家的大型營銷服務網絡、並籌建佔地5000平方米的銷售、研發、檢測基地,羅旻感嘆華人以及本土化人才在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看中中國市場”,羅百韜說。他解釋,鑒於德國市場自身的規模限制,他們很願意為中國市場與中國伙伴合作﹔而反過來,中國企業也看到了德國在歐債危機中穩定的表現,尤其看到了德國企業的技術、品牌、銷售渠道、人才的優勢,因而相比歐洲其他國家,他們很願意與德國企業合作。
他表示,在溝通上述中德商務合作方面,“中國通”、“德國通”大有可為, “熟人經濟”在兩國都適用。“幾乎所有中國成功收購德國企業的案例,都是中德雙方事先就有過合作經驗的,收購風險因為彼此的熟悉程度而降低,而德籍華人可以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羅百韜說。
2012年中德貿易額達1611億美元,約佔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的1/3。德國也是中國在歐盟最大的外資及技術引進來源國。近年來,中德投資已從“單行道”轉為“雙向道”,中國對德投資明顯增長。根據德方有關統計,德國在華企業超過7000家,目前已有2000多家中資企業在德經營。
夏德滿參贊告訴記者,由於中國赴德投資企業數量增長,推動在柏林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德國商會也是李克強此行的目的之一。“該商會宗旨是更好的為在德的中國或者華人企業服務。”(記者 若蘇奉)
頭條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