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時代:家更近,情更濃(圖)
2013年05月13日09:1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 初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或長期生活在海外,如何同家人、朋友取得聯系?買電話卡還是用QQ、MSN?這些方式已經過時了!如今,海外華僑華人的信息溝通正快速奔向“微信”時代。 |
李瑞寧作
楊帆攝
初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或長期生活在海外,如何同家人、朋友取得聯系?買電話卡還是用QQ、MSN?這些方式已經過時了!如今,海外華僑華人的信息溝通正快速奔向“微信”時代。
不同方式傳鄉音
說起與家人聯系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來到美國的黃斌感慨萬分。“那時,用座機打國際長途一分鐘要3元,為了給父母報平安,每個月總要打一次,但為了省錢,說幾句就挂斷。”一些人甚至想出了這樣的辦法,他們和家人商定,電話鈴響三聲就放下,表示自己一切平安。
從2006年開始,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華僑華人陸續有了手提電腦,他們通過網絡與家人、朋友聯系。這一時期,QQ“小企鵝”寄托了華人的鄉思,傳遞著他們的喜怒哀樂。
QQ、MSN等聊天工具以即時和便捷著稱,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傳播日益碎片化,提供異步語音服務的微信點燃了海外華僑華人溝通的熱情,華僑華人的交流進入了“微信”時代。
異步語音慰鄉情
發送一段語音,傳遞一張近照,發起一次群聊,海外華僑華人可以用微信隨時隨地同親人分享自己的消息,微信也幫助他們緩解了些許思鄉之情。
微信在海外華僑華人中十分流行,不僅年輕人喜歡,一些四五十歲的移民即使不會用電腦,不會發電子郵件,也會用微信。通過微信,人們可以免費發送語音短信、圖片和文字,還能夠多人群聊。
在杭州的一個普通家庭,4歲的彬彬(化名)通過微信和遠在意大利的父母度過了一個別樣的聖誕節。
外公外婆讓彬彬和父母說幾句話,小家伙對著手機鏡頭大聲地說:“爸爸媽媽我好想你們,祝你們聖誕快樂!”不一會,彬彬的爸爸媽媽也通過手機視頻傳來了畫面。“爸爸媽媽也愛你,聖誕快樂!我要去准備晚上的食材啦,晚點聊。”隨后,全家人舉杯,祈求來年平安。“來,大家吃飯的樣子也拍一張。”外公越拍越有勁,一晚上他已經傳過去了很多視頻和照片。
雖然一家人分隔兩地,但在微信所營造的聲畫世界裡,越洋的距離卻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惹人歡喜惹人憂
微信的海外市場拓展起步較早。2011年1月微信正式發布,當年10月英文版就已經推出,到2012年4月,其英文版也正式更名為WeChat。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海外華僑華人圈目標用戶中有超過半數用戶正在使用微信,這一比例甚至比中國國內的數據還高。
據了解,微信的海外用戶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華人學生和他們的家人,華人學生有基於QQ的圈子,並將這些社交關系導入微信﹔二是一些特定的行業,比如導游,大家形成一個固定圈子,來進行信息的分享,比如哪條線路賺錢,哪個城市安全等。此外,還有一小部分喜歡該應用的外國人。
微信能夠促進信息更加廣泛的傳遞,幫助人們建立和保持有效的聯系,但它的使用也會給一些海外用戶帶來一定的困擾。
談到使用微信的感受,一位旅居海外的華人說,“微信讓我歡喜讓我煩。一方面,它讓我覺得信息交流輻射面更廣,信息溝通更加暢快,但是,加入微信后,手機一直叮咚響個不停,有時真的很煩。”
一些華人學生也表示,微信的“搖一搖”和“附近的人”等功能有時的確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他們有時也會遇到一些無聊的人,甚至騙子。因此很多人把微信簽名改成“不閑聊”、“非誠勿擾”……
雖然微信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海外華僑華人仍然對它情有獨鐘。它用不同以往的方式連接著華僑華人與他們的親朋好友,讓游子更接近遠方的家鄉。(聶傳清 張欣然)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