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華裔老人17%自認沒朋友 期待子女情感照顧
2013年04月11日08:37來源:中國新聞網字號:
摘要: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芝加哥針對3018位華裔老人訪談提出的“華人鬆年報告”,8日在華咨處正式公布,報告指出,孤獨感影響四分之一華裔老人的生活,17%的受訪老人自認一個朋友也沒有。 |
中新網4月1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芝加哥針對3018位華裔老人訪談提出的“華人鬆年報告”,8日在華咨處正式公布,報告指出,孤獨感影響四分之一華裔老人的生活,17%的受訪老人自認一個朋友也沒有,而長者對於子女能對其“孝順”,“照顧”及“尊重”等情感層面的期待,高於希望子女能提供其實質財務上支持。
報告中也顯示,華裔整體教育水平低於全美平均,且大多數人經濟拮據,和與華人是少數族裔模范的印象相左。
“鬆年報告”由羅許大學,西北大學及華咨處等多所華人小區機構聯合成立的華人老齡健康和政策研究中心,從2011年到2013年,針對3018位華裔老人進行訪談得出,將提供政府作為未來政策參考。
“華人鬆年報告”出爐,受到各界重視,包括聯邦眾議員戴維斯、芝加哥公共衛生局局長邱凱爾博士、伊州老人局局長侯頓等人均出席了8日的發布會。
在“華人鬆年報告”扮演重要角色的華咨處總裁黃羅瑞雄表示,報告所揭示的現象和數字,為華裔小區敲響警鐘,大家需進一步結合小區機構、學術合作伙伴,聯邦和州政府,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力量,一同設計推動適合華人文化的健康服務和醫療政策。
“華人鬆年報告”主持人之一的羅許大學醫學院董新奇醫生,在公布會上就報告結果做了說明。
受訪率高達九成一
此項研究啟用了具有多重文化背景以及多語言能力的訪問人員到受訪者(60歲以上華裔長者)家中進行訪談,受訪者可以選擇他們偏好的語言受訪,受訪率高達91%。
調查結果顯示,在社交關系上,89%的長者表示他們親近的朋友隻有華人,91%比較喜歡出席華人活動,顯示華裔老人對美國生活的融入度偏低。言語不通,是最大的問題。一位受訪者表示,像是去看醫生,就算懂得一點英文,醫療語詞還是聽不懂,感覺很無助。
適應新生活的壓力,伴隨老化現象中的各種身心疾病,使耆老處境更為脆弱。在受訪者中,有四分之一的華裔老人目前沒有任何保險,遠高於全美比例。這項研究也發現,有四分之三的華裔老人仍使用傳統中醫,傳統文化理念,昂貴的醫療費用及常規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是促使老人使用中醫的原因。
期待兒女情感照顧
受訪者平均有1.4個兒子及1.5個女兒,老人家對孝順的期待仍然很高,90%的老人期待子女可以給予平均水平以上的尊重,老人對情感的照顧期望高於實質財務支持,少於一半的老人希望子女給予他們平均水平以上的經濟支持。
此外,有十分之一的受訪長者,移民美國是為了沿襲照顧孫子的文化傳統。但是在適應新生活的過程中,承擔過多的照看責任對老人的健康帶來挑戰,有19%的長者認為照顧孫子是個負擔,10%表示會影響健康,也有10%感受到來自子女要他們照顧孫子的壓力。
研究中亦就老人的健康自我評價、預防性醫療服務、慢性疾病、身體功能、如吸煙等危害健康行為、社會參與、歧視、老人虐待、老人自我忽視、抑郁症、焦慮、壓力、自殺以及小區和健康等方面做了訪談和分析。
八成七滿意小區
雖然老人家們認為小區中存在著噪音、行走不安全的問題,但卻有87%的老人家認為,這裡是可以生活的好地方,許多與會代表認為,這應是老人和原居住地點的比較,華咨處等社服機構提供的服務,提升了他們對小區的滿意程度。
這次研究受訪老人主要集中在華埠地區,亦有北華埠東南亞中心以及位於瑞柏市的希林亞裔小區中心等郊區長者受訪。(陳嘉倩)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