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11:05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任職於比利時王國外交部的魏崇明大使,是歐洲國家的資深華裔外交官,曾任比利時駐韓國(兼駐朝鮮)大使等職。日前,他在布魯塞爾接受了光明日報記者採訪。他說,中國在過去的十年中一躍成為全球性的經濟大國。回顧歷史,可以更清楚地看明白這個“崛起”的過程。
魏大使說,由於他的特殊家庭背景和生活軌跡,他有條件聯系自己談論這個話題。他在上海出生,3歲時即來到比利時,在文化環境、教育背景等等方面,都是不折不扣的“比利時人”,並為這個國家的外交事業服務了大半生。魏大使說,祖父魏宸組參加過清末的科舉考試,因為他年輕,被大清政府出於“了解西方”的需要,選派赴比利時留學。后來他“反清”,才成為中華民國的外交官。
魏崇明大使的祖父魏宸組(1885年-1942年),湖北人,1903年由清政府選派赴比利時留學。1905年孫中山游歐抵比利時,魏與孫會晤,加入中國同盟會,為歐洲同盟會骨干,留法、留比學生聯系人。1912年1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魏宸組出任外交部次長,后出任國務院秘書長。國務院規定中外記者於每天下午2時至4時可以前往採訪后,由魏宸組負責接待,開創了近代中國外交發言人制度。1912年11月22日魏宸組任駐荷蘭公使,1919年1月至1921年8月任駐比利時公使,1919年作為中國代表出席巴黎和會,拒絕在《凡爾賽對德和約》上簽字。
魏大使說,中國在一百多年前從一個衰落的主權帝國淪為一個半殖民地、領土被部分佔領的國家,受盡剝削和羞辱,被迫向西方購買鴉片,到今天重新變成為一個在各個方面都當之無愧的“大國”。經濟上,中國發生的事情正在影響著世界的其他部分,無論是對發達國家而言,還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在剛剛結束的倫敦奧運會上,中國明星閃耀,再次名列金牌總數第二名﹔在國際政治上,幾乎沒有什麼主要的國際政治主題與中國的態度無關﹔中國的國內政治更是受到全世界密切關注,以了解和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一切。
“中國人購買力令人難以置信地增長,生活水平改善,以及生產尖端產品的能力等等,令他們有理由為此自豪,尤其是這都是通過中國人自己的努力工作而獲得的成績。為此,中國人很自然地希望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贊美、尊重或是欽佩。中國人希望展示並宣揚他們的成就。”事實上,“中國奇跡”也確實引起人們的關注,並增強了外部世界了解中國的願望。
“但是,與贊揚同時到來的,還有嫉妒、恐懼,還有對中國的批評。雖然這些在每個國家‘發達’過程中都曾遇到過,但這些批評還是讓中國人感到驚訝和不舒服。”
魏崇明大使說,乍一看,這些相互之間缺乏了解的原因,在於中國與歐洲之間從語言、文化到思維方式都存在巨大不同。而事實上,歐中之間交流不可謂不多!從科研院所、大學的研究,到國際會議的泛濫。即使隻在比利時,尤其是布魯塞爾,以中國和亞洲為生的“專業”人士就數不勝數。然而,雙方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他認為,這源於雙方對各自“目標”的追求。“的確,國際關系中的主要參與者(外交官、學者、非政府組織等)隻去追求經貿合同、協議簽署、會議會展、高層會晤、學生座談、論壇年會等等具體目標,而此類活動只是需要雙方的意願即可實現,很少需要對對方語言、文化、歷史和其他深層次了解。”
魏大使對記者說,在他看來,中國“崛起”的過程引發外國人的恐懼或不滿屬於正常,特別是對中國的鄰居們而言。魏大使引用歐洲聯合的歷史,認為“現在亞洲人似乎覺得日本與中國、韓國等國之間實現融合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須知,二戰剛結束時,歐洲人也是這麼看德國與法國和與其他國家關系的。歐盟60多年的歷史上,也曾經遭遇過多次的相互信任危機。”魏大使最后說,中國外交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亞洲的進一步和平和融合是迫在眉睫的新課題。